今天是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第二期,我们来讲讲以下三种常见意外伤害:
1烫烧伤
不是只有明火才能导致孩子损伤,像装热水的杯子、开了好久的灯、广场上的地灯、热开水、长时间使用的热水袋、暖宝宝等都可能造成孩子烫伤。
烫烧伤的分度,如下图所示,分别是Ⅰ,Ⅱ,Ⅲ度。
Ⅰ度仅为表皮损伤,表现为皮肤红,有灼痛感,其中晒伤也属于Ⅰ度损伤哦;
Ⅱ度损伤及真皮,表现为皮肤上有水泡,疼痛更加明显;Ⅲ度伤及皮肤全层甚至皮下的脂肪、肌肉,表面发白或发黑(碳化了),Ⅲ度是永久性组织损伤。
那孩子出现了烫烧伤后,怎么办呢?
(1)Ⅰ度和Ⅱ度小面积烫伤:可自行处理或自行处理后再送医,方法如下:
●冲、脱、泡、盖、送:暴露伤口,使用冷的自来水对着烫伤部位冲洗,记住流水冲比冷水浸的效果好!冲20-30分钟后,用一些烫伤膏涂抹在伤口处。
关于是否要脱衣物:如果能脱下来的要赶紧脱下,便于冲淋降温,如果伤口和衣物完全粘起来了,就不要再勉强脱下来,可以和着衣物一起冲洗,勉强撕下衣物反而会加重伤口的损伤程度。
●关于水泡:千万不要挑破水泡,挑破水泡一是不利于伤口愈合,增加感染的风险,还会留疤;冲淋后用干净的纱布覆盖伤口,及时送医。
●注意:烫伤后千万不要用民间流传的方法,如涂抹酱油、牙膏、蜂蜜、蛋清、锅灰什么的,对你的伤口只有坏处没好处!
(2)大面积Ⅱ度和Ⅲ度烫伤或烧伤:医院或拨打,尽快让专业人员处理。
现场急救包括:将患儿撤离火源,除去烧伤处的衣物、首饰(如果黏在皮肤上了,不好弄的就不弄),评估孩子呼吸、心跳,必要时进行基础生命支持,使用干净的纱布覆盖,不建议冲泡伤口,因为大面积的烧烫伤没入冷水会导致休克,这样在家里更难处理,可能导致孩子死亡,我们这时要保命第一。
2误服药物、毒物
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可能分不清楚药品、毒物,比较容易误食,导致药物过量或者中毒。
如果多吃了药片,孩子状态挺好的,那可能问题不大,医院,把药品盒子或说明书也拿着,医生会根据孩子摄入药品剂量决定是等孩子自己代谢掉药物,或者进行处理。
但是如果误服药品过多或者吞下毒物(84消毒液,碱液,农药),您可能发现孩子呼吸有异味,或者流口水很多,或者恶心、呕吐,更严重的导致孩子出现意识不清或谵妄、嗜睡,咽喉灼烧感,呼吸困难,抽搐等问题,医院治疗,并且家长需要做以下工作:
●从孩子嘴里把残留的毒物抠出来,如果是液体的,不容易抠,就别抠;
●把孩子误食的药品或者毒物的瓶子、说明书、残留物收集起来,医院去;
●如果孩子衣服上、鞋上也浸上毒物了,把衣服、鞋子脱掉,避免从皮肤再次摄入毒物,如果皮肤上有灼伤,立即使用清水冲洗,需要至少20分钟;
●不要给孩子催吐,因为如果是强酸或者强碱性的毒物,催吐过程会再次损伤孩子的食道、咽喉,而这两个地方的损伤非常难修复,不如就让毒物待在胃里。
注意:
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提前预防,要点就是把家里的药品、消毒剂等,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锁好!
另外,自己给孩子喂药的时候,一定要看好剂型和用量,不要把1ml看成1mg,不要把5滴看成5ml,这样可能会有10-倍的差距。
3脚踝扭伤
扭伤主要为韧带拉伸或撕裂,小朋友韧带比生长中的骨骼和软骨更结实,相对成人而言扭伤较少,最常见为脚踝扭伤。
首先我们要判断是否伤及骨与关节,扭伤后会出现如下图:
如果脚不能恢复到正常位置,不能站立起来,医院,可能有骨和关节损伤;如果孩子的脚仅仅是轻微的肿胀,能回到正常位置,能向各个方向转动,虽然痛、但是孩子还能站立,那么提示只是扭伤而已,在扭伤后的48小时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处理:
●休息(Rest)–让脚踝休息,不要站立负重或行走了。
●冰敷(Ice)–用薄毛巾包着冰袋冷敷脚踝,每2-3小时1次,每次15分钟,扭伤后前48小时都要冰敷,或者不到48小时,但是脚踝肿胀已经明显减轻了,也可以停止。冰敷可以减少组胺释放,从而减少局部血流,能非常显著的缓解肿胀和疼痛。
●加压(Compression)–使用弹性绷带缠绕脚踝,稍微用些力量,才有减轻肿胀的效果,但不能太紧,可以通过捏一下大脚趾,看是否回血正常来确定,医院进行包扎处理。下面是加压视频。
●抬高(Elevation)–保持足部抬高到心脏水平以上,可以躺着或者把脚搭在桌子上,这样也能减少足部血流,减少肿胀。
以上这些操作的第一个字母合起来就是“RICE”,就是大米的意思,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单词进行记忆。如果痛的厉害,可以口服镇痛药物如布洛芬。痛的不那么明显了,就要记得动脚踝了,但是记住,不是走路,而是脚踝向各个方向转,每个动作10下,每天2次即可。
48小时后,不用再冷敷了,而要改用热敷了,可以用热毛巾敷或用热水泡脚,扭伤后尽量避免负重走路。
这些小常识,你都记住了吗?
记得分享给你身边的人,科学处理意外伤害!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