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曾说:当你手里有把锤子,就会看什么都像钉子。
怎么理解呢,也就是——老师眼里,人人都是学生,都该改造和纠正;警察眼里,人人都罪犯,都有犯罪的动机;心理医生眼里,人人都是精神病,都有心理问题。
简而言之,就是,一旦你掌握了某种规则、技能、权力或者认知优势,就像拥有了一把雷神的“神来之锤”,不由自主地要用它去修正你遇到的一切,或者将它们作为理论或者实践的依据,去对别人评头论足。
那么,当了父母的人,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呢?会不会手握“家长权威”这把大锤,无时无刻不去发现孩子身上的各种钉子,去对他们捶捶打打呢?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尤其是在中式家庭,早就把老祖宗传下来的育儿理念奉为圭臬,比如《三字经》里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比如“慈母多败儿”,比如“棍棒底下出孝子”,甚至大多数中国家庭一直保留着“打孩子”的光荣传统。有古代先贤的著述和全民族的普遍认知作背书,我们自然有狐假虎威的底气。
可想而知,这些铸造于封建时代的“大锤”,正是通过祖祖辈辈的代际传承,传到了每一个中国家长的手里,高悬在中国孩子的头顶,塑造着中国式的亲子关系。
如果,我把这称之为封建教育的流毒,会不会被diss?毕竟,刚刚大学已开学,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的累累硕果,都已被国家验收。在新生入学第一周,丢出这样一个观点,好像显得很不识趣。
没关系,孩子是自己的,怎么捶打ta是你的选择,我只负责善意地提醒。
一要滥用你的权力到什么时候?
我相信,大部分中式家庭的家长,都跟我一样,自认为拥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是真善美的化身,对自己“亲手”造出来的这个“小人儿”,既有慈悲怜爱之心,又自认有天赋权威,既可以给予恩惠和嘉奖,也可以施加压迫与惩罚。
的确,我们生养了他们,也承担着教育的义务,加上我们先他们几十年在这个世界摸爬滚打,积累的社会经验,共同造就了我们手中那把无形的“锤子”,令它拥有了被伦理、家庭和社会默认的权威。
但权力向来讲究制衡,否则就会变成独裁,被无度挥霍。那么家长的权力,是谁在制约?法律,道德还是伦理?显然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它的边界。尤其到了执行层面,由于天底下的父母受教育水平、情商、性格、自控力等方面差异巨大,这把锤子的使用方法、伤害系数也截然不同。
而人性是相通的,拥有锤子的人,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比如,手里握着“锤子”的人,总忍不住要偶尔拿出来秀一下。
“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儒家思想流传了几千年,其核心是为了稳定封建社会秩序,让每个人明确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勿要越矩。大概国学思想中,这比其他的治国方略和兵法诡道更好理解,也更好操作,所以国人上上下下皆将此贯彻的很好,尤其在家庭教育中。
据我观察,几乎每个家庭里,都有一个能对孩子产生震慑的人,有时候是妈妈,有时候是爸爸,总之,是掌握“重锤”的人。他们除了可以借助成年人的身高体型优势和长辈身份发号施令,还会狡猾地利用儿童的依赖和恐惧,来强化自己的强势地位。这多少有点类似于大国的军演,不真打,就只是晒晒武器装备,刷刷存在感,为的是令那些势单力薄的小国有所忌惮,不敢造次。这其实就叫耀武扬威,明目张胆欺负人。
毕竟,大人们普遍认为,孩子就像我们的私有财产,即使欺负他也不会被人过多指摘,甚至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成是家教。因此,大部分人都很善于假借手里的“大锤”对孩子指手画脚,强迫他们做一些不想做的事。就比如,有天中午,我指使大墨去门口的便民超市买切面,她则以天热和累为由拒绝了,再三商量都不为所动。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态度和主见,不肯轻易买账。这种反抗,让我顿生恼火。
于是,我就隐约亮出了我的“锤子”,行使我的“天赋霸权”,让她自行脑补“落锤”之痛。我说:“好,那午饭大家都别吃了,什么时候面买回来,我什么时候做饭”。这招是不是很“锤子”?最后,这件事以大墨很快就肚子饿了,然后主动去超市买了切面回来,最终吃上了她爱的葱油拌面结束。
这似乎正应了我们老家流传着这样一句俚语:大懒指使小懒,小懒白瞪眼。如果用武志红在《巨婴国》中的理论来说,那就是,父母也是巨婴,唯一能接受的就是顺从,否则他们就会发怒,一旦发怒,就会不假思索地挥舞手中的“大锤”,对孩子进行威胁,或直接捶打,直到他们乖乖顺从。
在中式的家庭模式中,由于这把锤子的存在,似乎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不允许任何挑战。除非强者服老,弱者崛起,权力才进行更迭。几千年来,如此循环往复,代代相传。
二要以爱的名义绑架ta多久?
还记得《千与千寻》里汤婆的儿子“坊宝宝”吗?那个体型巨大,被汤婆以爱的名义禁锢在房间里的“婴儿”。当然,他并不是个婴儿,只是他的心智仍停留在婴儿阶段,因为汤婆认为外面的世界非常可怕,有很多细菌和坏人会伤害到宝宝,所以,它才像婴儿一样单纯和任性。
要知道,汤婆可是个心狠手辣,诡计多端的“老阿姨”,对孩子的保护和宠溺居然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宝宝一哭,她就六神无主。当然,这种情况在隔代教育中可能更明显一些,但并不意味着年轻的父母身上没有这样的通病。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这种“溺爱”的底层逻辑。
首先,这种爱的出发点是一种很主观的,甚至有点自以为是的情感。我爱你,自然不希望你受到任何伤害,否则,我会难过,会心疼。我以为我更在乎你,实际上,我更在乎自己的感受。因为,我对你的爱,一直被恐惧所支配:我怕你摔跤,所以走路总是牵着你的手,我怕你烧伤,就反复叮嘱你不要靠近燃气灶、火柴,我怕你割破了手,就把刀叉都藏好,并警告你千万不要你触碰。只有你安全了,我才能够安心。
你需要安全吗,当然,但你同样需要体验各种知觉,各种感觉,各种情绪,各种情感,所有这些,只能在与周围世界密切的互动中才能获取。我却为自己的焦虑,冠以“爱”的名义,趁机蒙上了你的眼睛,捂住了你的耳朵,绑住了你的手脚。
其次,这种爱,在理智层面就成了,我要替你做判断。在我眼里,你弱小又无能,没有社会经验,应付不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一些突如其来的伤害,也缺少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替你做出判断,可以防止你走弯路,减少你遭遇挫折的概率。
就比如父母催婚这件事,一直令很多年轻人所诟病。结婚或者不结婚,其实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意愿,有人享受单身的诗和远方,自在与轻狂,也有人渴望婚姻的安稳和平淡,归属与担当。评价标准难道不应该是年轻人对现状是否满意,对自己的未来是否感到彷徨吗?
相反,很多父母则会不停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子女,强行灌输他们的婚姻观、家庭观、生育观。好像“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就能证明他们的绝对正确。也因此,他们挥舞着象征家长权威的“大锤”,试图把孩子那些逆反的钉子,一颗一颗地拔掉,铲平。
他们曾经那么希望孩子优秀、独立、特别、与众不同,到最后,又陷入了深深的自我矛盾中,想方设法让他们泯为众人,过一种按部就班的生活。幸亏现在已经禁止包办婚姻了,不然,不知道该有多少焦急万分的家长,要公然行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曾经有个女性朋友的母亲,甚至恨铁不成钢地对她说,哪怕她结了婚再离都可以,但就是不能不结婚。我实在搞不懂这种父母的脑回路,难道女儿的幸福,还没有那一本9块钱工本费的结婚证重要么?
第三,这样的爱,到了操作层面,又变成了越俎代庖。
很多父母因为自己的一生不够顺遂,不能如愿以偿,就选择将自己的梦想绑架到了孩子的身上,让他们帮自己去实现。
有人自作主张地给孩子报他们不感兴趣的特长班,有人绞尽脑汁甚至倾家荡产地购买学区房,有人则在孩子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强加干涉。到了找工作的时候,有的会托关系替孩子张罗,有的则死盯着公务员或者事业编这样的“铁饭碗”,命令孩子一定要吃上“官饭”。
我有个同学,曾有一个从高中就开始交往的男朋友,父母自始至终都反对,理由是男生没考上大学,去当兵了。大学毕业之后,女生在父母的坚持下,果真去很远的地方当了一名教师,但一直舍不得跟男生分手,可异地恋真的很考验人。于是,过了没多久,那个男生就成了前任。
父母得知消息之后,满心欢喜,立即给她出钱在当地买了房。几年后,女生闪婚,嫁给一个当地的公务员。毕竟,父母自始至终都要求她一定要嫁给吃“官饭”的,他们认为,只有那样才能一生衣食无忧。
很不幸的是,婚后的她并不幸福,在女儿2岁的时候选择了离婚。独在异乡的单亲妈妈,就算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也远比想象中辛苦。于是,父母又给她出谋划策,让她考老家的公务员。至今为止,她已经连续考了不下5年,每年国考、省考都不放过,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仍未能如愿。她的前半生,父母替她做了太多的决定,以至于她几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家庭互动模式,一直在为父母的强大意愿消耗着自己,付出越来越多的代价。
60年代出生的父母,尤其是身处社会底层的人群,吃过颠沛流离的苦,受过天灾人祸的穷,又赶上90年代的下岗潮,安稳的“铁饭碗”毋庸置疑成了他们的第一诉求。可80后和90后,作为改革开放后的一代人,则身处一个竞争充分的时代,很难再获得时代的红利,也几乎不再有尸位素餐的“铁饭碗”。国家公职人员的招募,除了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也要经过层层考核和选拔,况且日子也并不那么好混。
这就意味着,这些人的父母,在他们那个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认知框架和价值体系,真的已经过时了。他们手里的那把大锤,正在被时代滚滚向前的车轮狠狠地碾压,孩子身上的钉子,或许才是逆袭的希望。
80、90后,需要左冲右突,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圈,才能勉强实现越阶,甚至有些人恨不能长出三头六臂,去抓住每一个难得的机遇。他们,不应该,继续做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在裸眼3D时代演出过时的木偶剧。
三锤子与钉子的博弈
要解决锤子与钉子的矛盾,首先要能够看到并且分辨出,什么是锤子,什么是钉子。在家庭教育这个范畴中,锤子就是家长三观、好恶、经验、信仰、法律和道德信条,是他们用来管教孩子的标尺,以及为人父母那高高在上的权威。钉子,当然有很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我们纠正和引导的问题,也包含他们的自由意志,以及超乎想象的探索和尝试。
办法一、尝试放弃你手里的锤子,你就不会看什么都像钉子。不把自己当家长,不以家长的视角去评判孩子,这对矛盾或许就会消失。尝试换一种身份,比如做孩子的朋友。放低姿态,跟他们一起玩耍,一起犯错,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那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可能并没有那么难调教,那么难沟通,那么玻璃心,那么不可理喻,也并非上天派来惩罚你的“熊孩子”。
方法二、为钉子分类,分成大钉子、小钉子,抓大放小,有的放矢地区别对待。大钉子是不得不出手纠正的严重问题,小钉子就是无关紧要的小失误,小过错。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限制锤子的使用场景和使用次数,毕竟纠正和引导的方法不只有严厉批评一种。也可以通过褒奖正向的行为,来避免孩子负向试错等,建议多去读读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
方法三、换位思考。锤子捶打钉子,虽然也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但是感受却截然不同。就好像两个人打架,被动挨打的人永远都比主动打人的人疼。人与人之所以意见向左,往往也是看问题的维度和角度存在差异。因此,想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必然要设身处地去替孩子着想,多些耐心聆听,少些独断专行。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时刻映射着我们的缺点,给他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力,他便输出一个什么样的反馈给你。有时候,问题反而是出在大人身上,因此,家长也需要经常反躬自省,敢于对自己身上的钉子下锤。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不要无意中折断了他们的翅膀。他们那么爱你,挺你,不计前嫌,千万不要用你的暴脾气,一次次把他们推开。他们的内心那么柔软,那么干净,切不要以他们最信任的身份,留下最深的伤,结出最硬的痂。最后,我想以一首朱尔的诗来结束这篇文章——
《挑妈妈》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
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儿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