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霸王级”寒潮的攻击下
广东人一夜变“广冻人”
寒冷的天气
暖宝宝贴、暖手宝、电热水袋等
“取暖神器”纷纷登场
不过,“取暖神器”虽能带来温暖舒服
一旦使用不当
也可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低温烫伤”
市民啥?低温怎么还能烫伤呢?虽然大多数取暖物品的温度通常保持在常人可忍受甚至感觉较舒适的范围内,但长时间接触仍可导致低温烫伤。
Dr.GDCDC冬季是低温烫伤好发季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低温烫伤
指机体长时间接触中等温度(一般指44-50℃)的热源,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
使用取暖物品时,由于温度不会太高,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逐渐适应了与热源温度的接触,没有明显的疼痛感甚至对某些人不会引起痛觉,但是在低热能的持续供热中,皮肤的表层组织在热能作用下会逐渐脱水,引起损伤,因此低温烫伤经常不容易被发觉。
但,危害不容小觑
资料显示
49℃热源持续接触皮肤3min后可致表皮损害,超过9min表皮将坏死;44℃热源持续接触6h,可致皮肤不可逆损伤;在44-51℃时损伤程度与接触时间成正相关。
而市面上常见的取暖物品,加热后温度一般在30-65℃左右。上面是某平台一款电热水袋的保温图,使用了4小时后,其温度仍>50℃。如使用不当,比如长时间持续接触,则可能导致低温烫伤。
三类人群要特别注意
1婴幼儿表达能力欠佳,如果监护人照看不周,很容易导致烫伤。
2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等患者及老年人因肢体感觉功能减退或障碍,易受到烫伤伤害。
3麻醉术后患者、醉酒的人因意识不清,易发生低温烫伤。
以上人群应尽量避免使用取暖物品,如需使用应加以特别照看,随时观察皮肤情况。
预防低温烫伤有3招
使用取暖物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温度温度越高损伤越大。
○一方面可直接调低取暖设备的温度(如电热毯调成低热档等);
○另一方面取暖物品不要直接接触皮肤(如热水袋裹一层毛巾,电热毯上加一条床单或薄被褥等)。
2控制时间避免长时间的接触同一部位。
○使用暖宝宝贴时,可每隔一段时间,揭下来换个位置贴;
○使用电热毯或电暖袋时可以在睡前使用,待被窝暖起来后再关掉电源或移走取暖物品;
○使用电暖扇或暖气片时,不要长时间对着身体同一部位吹。
3科学选购无论是哪种取暖物品,都应从正规途径购买,并按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
如果发生低温烫伤
千万不要相信“偏方”
发生烫伤时,有的人会涂酱油、抹牙膏等,但这样很可能是雪上加霜。
因为在创面涂抹这些物质不但会增加创面感染的机会,还可能增加就医时处理的难度,并且会影响医生对烧伤深度的观察和判断。
正确处理请记住“五字口诀”
1冲马上进行“冷处理”!尽快用洁净冷水(15-20°C)轻轻冲洗或浸泡创面10-30分钟左右,注意不要涂抹酱油、牙膏、蛋清、醋等。
2脱小心除去衣物,但如果烧烫伤严重,皮肤粘连衣物,可用剪刀小心地把衣服剪开、剥离,保留粘连皮肤部分,注意不要挑破水泡。
3泡如果疼痛明显,可浸泡在冷水中15分钟左右,但要注意水温,避免着凉。
4盖用清洁的纱布、毛巾、棉布等轻轻覆盖创面,注意不要压破水泡。
5医除非轻微红肿可以自行处理,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不过,最安全的“御寒之宝”是多穿衣
Memorecool穿起来呀~
毕竟,未来几天
各地小伙伴可能都需要棉裤护体
参考资料:
1.ICU低温烫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15(2):-.
2.合肥地区例低温烫伤病因学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4(6):-.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非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制作:郭丽丽、阮冰瑜
专业审核:徐浩锋
初审:池岚
审核:林鹏
往期精选
《“我陪你一起挤过人山人海,你就这样说拜拜?”》
《气温大跳水!高血压患者“渡劫”宝典来啦~》
期待我们的健康传播能转化为您抵御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力量和行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