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小朋友,如果是双职工,工作时间总是过得心惊胆颤,小孩哭了、小孩跌倒、小孩受伤了,每天总是有很多意外,但只要发生一次,爸妈的心脏会吓的蹦蹦跳。
马上就要放暑假了,小孩在家里免不了有各种意外,只要照顾者知道紧急的状况对应要怎么处理,就能把发生的伤害降到最低。
当烫伤时,其实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大家常听到的口诀:冲脱泡盖送。*冲。
「冲」的目的是降温,并不是把伤口冲干净,将烫伤部位用清洁的流动冷水轻轻冲洗或浸泡,冷水可让热迅速散去,以降低对深部组织的伤害。
另外,「流动的水」更容易带走皮肤上的高温,所以要用水龙头的水,用冰块的效果并不好。一般的轻度烫伤,大约冲水10~15分钟即可。
*脱。
「脱」是希望衣服跟伤口不要黏在一起,增加处理的困难,可以把衣服剪开,避免跟伤口摩擦。但如果是已经黏在一起的伤口,千万不能硬扯衣服,反而会让伤口越变越大,建议直接送医求助。
*泡。
把已经初步降温的伤口泡在水中,可以降低疼痛,但如果泡太久,反而会让伤口处的皮肤组织水肿,更容易坏死;
如果是有脏污的伤口,例如被热汤、热油喷到,这时还泡水,也更容易有感染,建议只有干净的小伤口可以泡,而且泡的时候不要超过5分钟。
*盖。
这部分是为了让泡水而肿胀的组织不要接触空气,也不要因为泡水泡太久而失温,所以只要用湿润、干净的衣物盖住即可。不过如果孩子已经开始发抖,就再用干的衣物包住身体,避免失温,然后尽快送医。
*送。如果是干净的小伤口,可以观察几天,看有没有水泡出现再决定是否要送医。如果是脏污的伤口,可能有碰到食物、油,或是任何比较髒的东西,都建议送医处理,避免伤口感染;大面积的烧烫伤更不用说,直接送医处理。医院时,紧急状况可以直接去急诊,若是比较小的伤口,孩子没有发烧、活动力十足,就可以挂整形外科、皮肤科等科别来处理。根据统计,超过一半以上的误食中毒事件发生在6岁以下的小孩,尤其在口欲期阶段的小宝宝,会因为想刺激嘴巴、口腔和舌头来得到本能的满足,所以误吞东西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儿科急诊。而且最常发生意外中毒的地方并不是在户外,而是在家中,因为家里被认为环境安全、不会有危险物品,但事实上任何东西都有可能造成误食跟危险,包括各种不同的药物,像是降血压药物、降血糖药物、维他命药片、儿童药水、随手可以拿到的细小物品,比如玩具零件、纽扣、电池、红豆、绿豆、花生、回形针、硬币,甚至是毒性高的清洁剂、杀虫剂等。
*幼儿噎到的表现方式:
进到食道的异物大部分都能经由肠胃道自然排出,但若进到气管就要小心了!
物品卡在气管会影响到呼吸及发声,孩子可能突然出现以下状况:脸色胀红、嘴唇发紫、露出惊慌表情、手挖喉咙或指着喉咙、用力咳嗽发不出声、发出哮喘声、哭声细小嘶哑、呼吸困难。
1岁以下「击背法」
大人以一手臂撑住小孩身体、手指扶住下巴,让宝宝脸部朝下,头比胸低的依靠在大人的大腿上,并以另一手掌根于宝宝两肩胛骨中点处连续拍打5下。
接着将宝宝翻回正面,以两根手指头于宝宝两乳头连线中点处下方连续下压5次,每次需达1~2公分。若宝宝还是没有把异物吐出,重复背部拍打及挤压上腹部的动作,直到东西吐出来为止。
1岁以上「哈姆立克法」
如果小朋友还有力气站着,大人从背后环抱住孩子。一手握拳拇指对准孩子的肚脐与心窝中点,另一手包覆住拳头握紧,两手一起向上向内的连续挤压5下。
但如果孩子没办法站立,让他仰卧躺平,大人跨坐在孩子的双腿上,将两手掌堆叠、一手将五指扣住,于肚脐和心窝的中点处快速向下向前推5下,直到异物吐出。
如果小朋友不小心跌倒撞伤,或是被车门夹到瘀伤,可以先处理外表的伤口,如果没有伤口,只有淤青,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来进行。
第一件事情一定要先冰敷
因为冰敷可以降低发炎反应,控制身体不要扩张伤害,加速身体进行修复。撞伤之后48小时要热敷
而在48小时之后,周边组织的发炎反应差不多都控制住了,就要开始「热敷」,热敷可以加速血液循环,让瘀血从硬的血块,变成软软、水水的血水,身体比较好吸收,加速消肿。不过不管是冰敷、热敷,都要小心避免冻伤或是烫伤,最好一次不要敷超过10分钟,敷一次休息20分钟再敷,“敷越久不是越快好,避免给身体组织更多刺激跟伤害,适度冰敷、热敷,才能让伤口维持在比较健康、容易修复的状态。
撞伤之后1星期可以适度按摩
而在肿块慢慢定型,没有再瘀血、血管没有再破裂之后,大约距离撞伤后1星期的时间,也可以适度的按摩。但不能用「揉一揉」的方式,很容易把血管揉破,或是破坏正在修复的组织。正确的按摩方式,是找到还硬硬的地方,用手指「按下去」,然后手指按住不动,轻轻的旋转,从头到尾只能按一个点;如果肿块很大、或是有很多点,就分次按,千万不要像搅拌棒一样大范围的揉、搓,会越弄越糟。#耳朵有异物的症状#
#耳朵痛、耳朵痒
#头痛、耳鸣、晕眩
#莫名想咳嗽
#暂时失去听觉、耳朵流脓
*动物性异物通常是小虫、蟑螂等爬入或飞入,一开始不会侵入太深入,按照以下步骤小虫就会自己跑出来。到黑暗处,用手电筒的光线照进耳内,静待不动,通常小昆虫就会跑出来。若等待10分钟小虫仍没有跑出,只要确定耳膜没有破损,可以滴入一小滴沙拉油,约10分钟后可以到耳鼻喉科看诊,请医师夹出小虫。*非动物性异物通常这种东西是豆状的物品,例如黄豆、绿豆,或是一些小弹珠、小串珠之类的。如果想用手、用镊子去掏,可能不小心越推越里面,建议不要乱动,按照底下的步骤去把豆状物弄出来。让有豆状物的耳朵向下,然后轻轻摇头,让异物自己掉出来。如果感觉出不来,直接到耳鼻喉科看诊,请医师协助夹出来。如果是水或是液体跑到耳朵里,则可以用以下的方式:让有水或液体的耳朵向下,然后轻轻摇头,让水或液体自己流出来。如果感觉出不来,可以用干净、消毒过的棉花棒来轻轻擦干外耳道。居家事故伤害的预防重点,分为几个方向:1.居家防护:如婴儿床,避免孩子趴睡防窒息或绳绞事件,也要预防坠楼以及各种易翻倒的橱柜,可收合的桌椅等等。2.预防烧烫伤:成人戒烟,小心热锅、热汤、暖气、热水壶、燃气灶等。3.溺水预防:绝对不要单独让孩子在浴缸、水桶、马桶、泳池、鱼缸等旁边玩耍。留意仅仅五公分高的水位,就有可能让幼儿溺水。4.误食药物:所有药物、清洁用品、维他命等,都应该锁在高处的柜子里,不让孩子有机会吃到,更不可用饮料罐装非饮料的物质。5.触电预防:尤其是在浴室潮湿的环境,更容易造成触电伤害。6.玩具安全:购买有安全认证的玩具,三无玩具,很可能有零件或碎片掉落,造成误食或窒息危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