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强降温、大范围雨雪组合“出击”
这个的跨年夜注定寒意十足在这波强冷空气的影响下,我省29日-30日将开启“速冻”模式29到30日全省气温大幅下降降幅达10~12℃东部、南部部分地区降温可达12℃以上30和31日早晨全省大部最低气温降至-10℃左右局地-16~-12℃30日是此次过程的气温“最低点”以省会郑州为例30日早晨气温-8℃白天最高气温-1℃将迎来今冬最冷的一天大范围雨雪今天夜里到29日白天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雨夹雪转小到中雪西部、东南部部分地区有大雪其它地区有小雪那么
天气转凉
家长们怕孩子受冻
除了把孩子里三层、外三层地裹起来
还开始寻找各种“御寒利器”
比如暖宝宝、热水袋……
但大家不知道,
这种取暖方法,
可能让娃“很受伤”……
??
写作业的时候抱个暖水袋、电热宝,
孩子就不怕手冷了;
睡觉的时候打开电热毯,
孩子更容易入睡。
这些防寒产品,
每到寒潮来袭时,
就会被家长们翻出来。
但是要知道,
这些东西使用时稍不留神,
就可能会把孩子烫伤!
医院骨科烧伤整形组
副主任医师熊竹表示:
“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个三度烫伤的孩子,
就是用热水袋在孩子身边一直放着就烫伤了,
皮肤已经全部坏死、发黑,形成了焦痂。
这个孩子后来做了植皮手术。”
看到这里,家长们可能会有疑问
这些“保暖神器”最多也就40-50°C
怎么还会把人烫伤呢?
其实低温物体短时间接触并无大碍
但是长时间接触
就如同“慢火炖肉”
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
这里就不得不提起一个概念
——“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是指身体长时间接触高于45℃的
低热物体所引起的慢性烫伤,
感觉迟钝或睡得沉的一些人,
比如婴幼儿、老人、瘫痪病人或醉酒者,
紧贴热水袋,
部分皮肤就容易造成局部烫伤。
在暖宝宝的外包装上,印有“严禁直接接触皮肤”的提示
其实,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
都容易中“低温烫伤”的招。
浙江台州椒江的陈女士
近日睡觉时在被窝里放了热水袋,
第二天发现右脚有个地方隐隐作痛,
她发现患处皮肤颜色有点红。
第二天晚上,
陈女士右脚的发红处出现了水疱,
她便抹了烫伤药膏,
可本以为几天就能好的小烫伤,
一个星期后开始化脓。
医院检查后发现,
烫伤处虽然看起来非常小,
但深度却有0.5厘米。
医院烧伤科
副主任医师汪乐介绍:
“当皮肤接触44℃以上的物体时,
只要一二十秒就会被烫伤。”
他说,这种烫伤大部分属于三度烫伤,
热度已经损伤到皮肤全层,
有时会伤及皮下的脂肪、肌肉和骨骼。
普通烫伤一般半个月能好,
但三度烫伤无法自己愈合,
如果不及时治疗,
损伤会继续往里走。
虽然创面只表现为一小块皮肤发红,
但里面的化脓可能会越来越深,
需要专业的烧伤科医生才能处理。
而婴幼儿群体,则更需要注意,
因为他们的皮肤相较于成人更薄、更娇嫩,
身体的免疫系统也比较差,
对于温度的耐受没有成人那么好。
并且,孩子的表达能力欠佳,
在感觉到烫的时候,
甚至还不会表达,
特别是睡着后,
他们对温度不敏感,
受烫时更难作出及时反应。
另外,现在许多人会使用电热水袋,
也就是俗称的“暖手宝”
替代普通的热水袋取暖,
可大家必须注意,你买的“暖手宝”,
很可能化身成“热水炸弹”,
已有多人中招!
南京秦虹小区张先生家里的电热水袋突然爆炸,
才两个月大的宝宝被烫伤。
医生诊断,孩子面颈胸部及上肢
约有20%面积Ⅱ度烫伤,
可能要输血浆、植皮。
电热水袋分两种,
一种是电热丝(管)式电热水袋,
另一种是电极式电热水袋。
而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安全储热式电热暖手器的特殊要求》,
已经明确将“电极式电热水袋”列为禁止生产产品。
电热丝热水袋
电极式热水袋
这是为什么呢?
电极容易生锈,当锈末进入液体时,
会导致液体电阻力降低,
加热功率提升,进而温度升高。
这时如果温度控制器失灵,
液体超过一定温度后就会因气化而爆炸。
电热水袋爆炸过程
如何辨别?
买电热水袋时,
可以用手轻轻地捏一下。
如果能摸到网状物体
或是非常明显的弧形线圈装置,
则为电热丝式电热水袋;
如果捏到的是较大体积的U形
或两截硬邦邦的圆柱体,
就是电极式电热水袋!
建议不要买!
来源|河南省教育厅、央视新闻、学校团中央、中原网。(声明:“都市频道学霸来了”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