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飒飒,炎热的夏天已过去,但仍有大汗淋漓缠身。而伴随着秋风来的不止凉爽,还有各种疾病。(咳嗽,感冒,咽喉不适,鼻塞,痰多,气短,面色白,畏风自汗,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秋季还是多种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
人体抵抗能力低下,易感染外邪,导致感冒,疼痛。常见于颈肩疼痛(因为人体颈部肩部裸露在外,内有寒湿外有风邪。)
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天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内经》里说:“秋冬养阴”。
春风、夏暑、秋燥、冬寒,这是一年四季自然界代表的节气。步入秋季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因此也被称为“多事之秋”。
那么秋季该如何养生呢?
1、精神调养
从藏象说来看,肺与秋气相应,它属金,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常会让人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秋季应以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荣平之气。
2、起居调养
①“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民间流传的谚语。它正符合了《内经》所提到的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但对“秋冻”要有正确的理解。自“立秋”节气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不断入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这时我们应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如果到了深秋,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要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因此秋季应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
②秋季睡眠养生应分早秋、中秋、暮秋三个阶段来调整作息时间。初秋:避高温的原则,晚睡顺应阴气,早起顺应阳气进行睡眠养生。中秋和暮秋:避潮湿、避寒凉,,采用早睡早起的方式。到了秋季由生长到收获,导致人们的劳动强度增加而产生困倦感,人们经常有疲乏、易困的现象出现,这就是“秋乏”现象的产生,秋季睡眠养生的早起,能够使人提前觉醒,精力充沛,从而避免秋乏的发生。
3、饮食调养
秋季是肺金当令之时,《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秋天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因此秋季易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簌等证。因为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而应多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酸味食物。
4、运动调养
秋季最适宜的运动就是登山,登山过程中能够加快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脏的功能,同时登高远眺,还能够让人心情舒畅,一切烦闷、忧郁都会荡然无存。运动后还能达到促进睡眠的作用。
温馨提醒:所有季节的运动都应适度,以第二天不觉得累为宜。
秋季防秋燥,“燥”乃干涩之病邪。外燥与气候环境有关,内燥则是由于体内精血减少,或过多服用温燥药物或食物所致。
秋季干燥容易使人上火,新鲜绿叶蔬菜,黄瓜、橙子、绿茶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而胡萝卜对补充人体的维生素B、避免口唇干裂也有良好的效果。
多吃水果不等于乱吃水果,这几种水果不能空腹吃:西红柿、柿子、香蕉、桔子、甘蔗、鲜荔枝、山楂,空腹吃这些水果容易对胃产生不良影响,不利健康。
此外,预防秋燥还可以吃一些润燥的中药,如用沙参、麦冬、云竹、百合等做药膳(粥或汤);还可服用麦冬百合银耳汤、银耳鲜藕汤、冰糖煮梨水等,均可以清火润肺,起到保健作用。
秋季是进补的黄金季节,但不恰当的进补方法不仅收不到预想的效果,有时还会损害健康,所以在进补时要视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定。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