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际,寒气袭人,小儿常常易感冒而诱发哮喘。传统中医认为哮喘系因肺、脾两经之气不足,不耐风寒所致。
明代医家薛铠指出:“喘急之证,多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真气虚而邪气实者为多”。
所以,在气候变化的时候,如感受风热或风寒,有哮喘病史的小儿,最易因感冒诱发哮喘。当然,除外感之外,尚有痰湿,吸入花粉,嗅到异味,恣食积滞等原因,也可引发哮喘。
小儿哮喘,临床所见一般急性支气管哮喘以热证、实证为多;平素肺脾虚弱,易于感冒的,以寒证与虚证占多数。
因此,中医认为小儿哮喘有寒热虚实四种证型。由于受邪的不同与个体体质的差异,治疗得当与否,寒热的转化,虚实证候互见也是很常见的,治疗时必须审慎。
小儿哮喘之症,虽然是肺经之病,但与脾胃的关系尤为密切,局部与整体相互关联。
治疗上要有整体观点,还要弄清诱因,既治标又治本,先后缓急措施得当。正所谓:“若已发则散邪为主,未发则补脾为主”。
痰在小儿哮喘病程中尤有特殊之重要意义,小儿不会吐痰者占大多数,痰阻气道,引起肺气不能下降,上逆而喘。
因此,祛痰成为治疗小儿哮喘的一大法则。
基于以上认识,小儿哮喘发作期,以平喘为主,采用宣肺、散邪、祛痰、定喘的方法。
而哮喘的缓解期,要抓紧扶正培本,扶正重在调理脾胃。
临床常见脾胃弱的小儿,纳食不馨,消化欠佳,吸收亦差,抗病力薄弱,呈“弱不经风”状态。
哮喘易于反复发作,缠绵不休,形成恶性循环,这类型的患儿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眼圈晦暗、腹胀胸满、尿频肢凉,已由脾虚引致肾虚。
因此,对于虚证哮喘、病所在肺,病根已累及脾、肾了。
中医讲究辨证审因,分期治疗。
发作期的治疗
一、风热哮喘型
症见喘咳,痰声漉漉,面赤有汗,唇赤口干,舌苔薄黄,大便欠畅或干结。
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6克,苦杏仁6克,玉泉散15克,桑白皮9克,黄芩9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7天。
中成药可选用:麻杏止咳片、蠲哮丸、小儿痰喘丸、双红抗喘膏等。
二、风寒哮喘型
症见喘咳气促,面色苍白,恶寒无汗,痰白而稀,口淡不渴,舌苔薄白,大便正常或略溏等。
方用小青龙汤加减:麻黄3克,桂枝5克,细辛5克,干姜3克,法半夏6克,白前6克,射干6克,苦杏仁5克,紫苑5克,款冬花6克,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7天。
中成药可选用:桂龙咳喘丸、气喘冲剂、定喘养肺丸、桔附平喘膏等。
缓解期的治疗
一、肺虚痰喘型
症见咳嗽气急,痰声漉漉,饮食难下,汗多恶风,苔白而腻。
方用橘红定喘汤加减:炙紫苑9克,大力子9克,紫苏子9克,五味子5克,法半夏6克,橘红6克,厚朴6克,苦杏仁6克,茯苓9克,甘草3克,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7天。
中成药可选用:橘红丸、止嗽宁喘丸、气喘膏、百合固金片等。
二、脾虚痰积型
症见痰壅喉间,日久不尽,食少腹胀,神倦乏力,溲利便溏,舌质淡嫩。
方用二陈汤加减:党参6克,白术5克,陈皮6克,法半夏5克,茯苓9克,枳实5克,甘草3克,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7天。
中成药可选用:健脾止咳丸、消咳喘膏、杏苏宁喘丸等。
三、肾虚痰喘型
症见咳喘痰多,动则喘甚,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夜多小便,舌红少津等。
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9克,玄参9克,麦冬9克,生地9克,山萸肉6克,五味子5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7天。
中成药可选用:二冬膏、蛇胆桔贝丸、百合补肺丸、保金丸、补肾防喘片等。
值得一提的是: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临床常见虚实证候互见。治疗上要虚实兼顾,采用攻补兼施,攻其邪扶其正,邪却不伤正,正强易祛邪。
俗话说:“三分医药,七分调理”,扶正攻邪不能单靠药物,更要注意生活上的调护,包括饮食、卫生、锻炼等。
饮食的宜忌,要根据个人的体质,注意总结哪些食物有诱致发病的,要忌食。更要纠正盲目忌口的错误,以致营养不良,正不胜邪,不利疾病的康复。
作者:欧阳军;编辑:春雨
热文推荐
围观
村医生存、执业及生活现状真实情况大调查热文
这样搞村卫生室,劳民劳医更伤国家财产!须知
别等村医走光了,再提收入待遇速看
乡村振兴拉响号角,乡村医生担负重任质疑
乡村医生的收入该有多少?讨论
村里有人非法行医,该问责村干部吗?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