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娃大腿被烫伤
妈妈这样处理,
结果孩子进了ICU
近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接到一个烫伤小患者。
今年2岁的小云,有一天妈妈给他煮了粥,舀了一碗,顺手放在桌子边,又进厨房去忙了。
粥热腾腾的,小云迫不及待凑上前去,结果不小心把粥打翻,整碗粥都浇在了腿上。小云哇地一声哭了。
妈妈赶紧把小云的裤子脱下来,一看整个大腿都红了,就想起来老家的偏方,便把麻油涂在皮肤表面。
第二天,小云腿上开始起了几个大水泡,妈妈用针把水泡一个个挑破,把里面的液体挤出来。
当天晚上,小云开始发热,精神萎靡,妈妈赶医院。医生一看,伤口局部红肿,应该是感染了。
而就在看病的过程中,小云出现了抽搐,很快陷入昏迷。
考虑到病情严重,小云被紧急送到医院,住到了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
住院后小云病情迅速进展,出现了肝、肾、呼吸等多个器官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脑病,生命危在旦夕。
探视的时候,妈妈看到连接在小云身上治疗的那么多机器和管路,后悔万分。
幸运的是,经过连续2周的抢救,小云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控制,人也醒过来了。就在几天前,转到普通病房了。
专家面对面
烧烫伤后,民间常用麻油、猫油(猫骨头熬制的油)、野鸭毛灰、酱油、牙膏等物品涂抹皮肤表面,以达到“保持水分、滋润皮肤、减缓烧伤疼痛”的目的,医院重症医学科武宇辉医生认为,这些土方都是错误,不但不能急救,还会弄巧成拙。
问:为什么不能涂抹麻油、牙膏、酱油?
武宇辉:以麻油为例,涂抹到烧伤皮肤后,形成一层油膜,将热量封锁在患者体内,不利于伤口散热降温,体内水分迅速被消耗,导致烧伤更加严重,还会为入院后治疗增加难度。
要知道,烧伤病人首要的治疗就是降温。小云的妈妈用麻油涂抹伤口,导致他由2度烧伤变为3度烧伤,并出现尿量减少、恶心呕吐、全身血管萎缩和失水性休克。麻油覆盖伤口,还人为地为医生抢救制造了障碍。
问:处置不当会带来哪些伤害?
武宇辉:轻则引起伤口感染、创面因感染加深烧伤难度,伤口愈合后形成疤痕;重者会使感染加重,引起细菌入血,发生败血症,并发生感染性休克、失水性休克,即便治愈,肢体功能和外观都要受到极大影响。像小云,命是保住了,但他的大腿不排除留下瘢痕的可能。
烫伤处理五字原则
我国台湾地区在烧烫伤急救上提出了“冲、脱、泡、盖、送”五字原则。
冲:如果伤处很疼痛,说明这是轻度烫伤,可以用冷水浸洗10—15分钟,不必包扎。如采取的冷疗措施得当,可显著减轻局部渗出、挽救未完全毁损的组织细胞。
脱:在伤处未发现红肿之前要脱下伤处周围的衣物和饰品。当烫伤处在有衣物覆盖的地方时,不要着急脱掉衣物,以免撕裂烫伤后的水泡,可先行用水冲洗降温,再小心的去掉衣物。去除衣物时小心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
泡:一旦发生烫伤,不能及时用冷水冲,那么用冷水泡15—30分钟也是可以的,同样能起到加速降温、止痛的作用。
盖:做好应急处理后,医院路上要用干净的布巾将患处盖住,千万不能用毛巾。布巾可以是无菌的纱布,实在找不到布巾也可以用保鲜膜在患处缠两圈,既能阻止细菌进入,也不会让患处与其粘连。
送:如果皮肤呈灰或红褐色,应用干净布医院救治。
家长在平时就要对孩子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如:教会儿童在使用饮水机时先接凉水再接热水;暖瓶不能乱动;家长给孩子洗澡时一定先用手试一试水温等。
另一方面,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做有心人,注意家中的开水壶不要放在宝宝可以够到的地方;过烫的用具和食物也一定不要让宝宝接触到;儿童不要玩火柴或打火机,不要戳电源插座;大人用完电熨斗后一定要放在安全处等。
育儿路上好爸妈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