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对于任何的新鲜东西都是好奇的,特别是2、3岁的孩子,好动,更是这里摸摸,那里看看,有时候大人一个转身的功夫,孩子都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危险,比如烫伤,这时候,很多老人在紧急处理时,可能会有一些偏差,一旦处理不好,后果也是非常危险的!
辽宁一名2岁多的宝宝就深受其害:因为被开水烫伤后,奶奶处理的不当,险些让宝宝截肢。
一天早上,奶奶进厨房盛饭,便让宝宝自己待一会。可是宝宝哪肯安静地待着,竟跑到卧室,踩着凳子,够到了窗台上的保温杯,而保温杯里正是奶奶刚给他倒的沸水。
刚盛了一半饭的奶奶只听到了宝宝“哇”一阵的哭声,便赶紧扔下碗就往屋里跑,进了卧室就看到宝宝坐在地上哭,而盛着滚烫开水的保温杯,被宝宝弄倒了,正好浇到了宝宝,尤其是宝宝的手上,有些地方都直接起泡了。
奶奶吓得赶紧安抚宝宝,并想起了一个烫伤的“偏方”,于是奶奶便把酱油涂在了孩子的伤口上,试图用酱油缓解烫伤和宝宝的疼痛感,接医院。
经检查,宝宝是典型的三度烧伤,他的前臂到手部都很严重,肿胀很厉害,若不及时救治,会有肢体坏死的风险,即截肢。
之所以这么严重,是因为烫伤时第一时间的错误处理办法。宝宝的皮肤比较薄嫩,一旦烫伤后,一般都会损伤皮肤的全层。而酱油是用来腌肉的,用它会造成更深的损伤,会让医生对创面的判断也会产生误导,让人探测不到烫伤有多深。
不过幸运的是,经过医生的紧急救治,孩子的手总算是保住了,所以,郑重提醒大家,孩子烫伤后,可千万别涂抹酱油了,更不能相信毫无科学依据的“祖传秘方”了。
还有一些:撒碱面,抹牙膏,涂香油,麻油,抹小苏打,凡士林等等,这些方法统统都不靠谱。那么,孩子一旦不幸被烫伤,我们要采取什么方法保证第一时间有一个正确的处理呢?
总结起来其实就五个字:冲、脱、泡、盖、送。
冲:迅速将烫伤部位用清洁流动的冷水冲洗,可以散去一部分的热量,并减轻孩子被烫伤的疼痛感。
脱:可以在水中小心地将覆盖在伤口表面的衣服轻轻脱去,注意不要用力或者强行剥去粘在皮肤上的衣服,以免弄破水泡造成感染,如果有必要,可以用剪刀小心地剪开衣物。
泡:如果疼痛比较明显,可以将宝宝的伤处持续浸泡在冷水中10-30分钟,直至疼痛减轻,当然要注意,在冬季时,水温不宜过冷,时间也不能过长,可以将泡换成冷毛巾敷,也是可以的。
盖:就是用干净的无菌纱布或者棉质布类盖在伤口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减少外界污染对伤口的刺激,并保持创口的清洁。
送:最后一步当然就是要及时送医了,特别是程度较重的烫伤,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以为用点偏方就好了,孩子的健康可是不容忽视的。
当然,在日常的生活中,这样的烧烫伤还是以预防为主,大人在看护好孩子的同时,还要注意家中危险物品的摆放,比如:盛开水的暖瓶、热粥和热汤锅等,都要放置在孩子不易碰到的稳妥地方。
还有一些点火工具,如火柴、打火机等,也要收放好,不要让孩子接触到;电源开关和煤气开关等,也要注意。
家长在看护孩子的同时,也要时刻告知孩子,哪些东西是危险不能碰的,即使孩子哭闹也不能妥协,而且态度要坚决,其实孩子时间长了就会懂的,毕竟父母不能时刻守在孩子身边,要让孩子自己有危险观念和意识,才能更好地避免这些危险的产生!
我是,是一个全职宝妈,专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希望与孩子能够共同成长,分享更多的育儿经验及学习经验,喜欢我们文章的朋友,一定记得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