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姐导读:
大家都知道沸水会烫伤人,但是你知道四五十度也能把人烫伤吗?而且这种低温烫伤弄不好能让你疼一辈子!
冬日里的温暖杀手
北方的孩纸有暖气的保佑,可以蜷缩在家里躲避。而南方的同学们,就到了各显神通的时候了——暖水袋、暖宝宝、电热宝……各种神器都派上了用场。
在使用这些神器御寒的同时,千万要防止另一种危害——低温烫伤。
家住清河东路70岁的陈老太腿关节疼痛多年了,面对连日降温有些扛不住,于是拿出家里的暖水袋取暖。她先是把暖水袋贴在保暖衣上靠着腿,但是感觉不太暖和,又把暖水袋贴到秋裤上。第二天,陈老太腿上的皮肤有些红肿,但老人心想没啥大碍就没有理会,可没想到,两天后小腿部已经被烫出一个铜钱大小的水泡。
家医院检查,医生表示这是低温烫伤导致的。“没有觉得烫呀,怎么就会烫伤了呢?”陈老太感到十分疑惑。
低温烫伤,是指长时间接触不太烫的热源导致的烫伤。
一般人体持续接触70℃一分钟,60℃超过五分钟,高于45℃两小时以上,会造成皮肤烫伤。所谓“低温”烫伤,是指在5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下,局部作用时间过长,热力慢慢渗透进软组织而引起的烫伤。
它和明火引起的烧伤和开水等引起的烫伤不同,表面看来烫伤面积不大,表皮也没有开水烫伤看起来那么严重,但创面比较深,往往造成组织坏死,有的可深达骨质。打个比方,低温烫伤就像烤红薯一样,长时间低温烤,表面不黑不焦,而里面已经熟透了。
暖水袋、暖宝宝这些热源,刚摸上去不会觉得烫,只会感觉很暖和。但长时间接触,对皮肤和皮下组织都会造成伤害。
有研究表明,热源温度超过44℃,就可能导致低温烫伤。接触70℃的热源超过一分钟、接触60℃左右的热源超过五分钟时,也有可能造成烫伤。
暖宝宝的发热温度最高可以超过60℃,电热宝的工作温度在70℃以上,而灌入沸水的暖水袋表面温度更是超过80℃,都可能造成低温烫伤。
热水袋摸着不烫为何会烫伤人?
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开水、热油、火等超高温烫伤相比,低温烫伤创面感不是十分明显,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泡、脱皮等现象,面积也不大,烫伤皮肤表面看上去不太严重,往往是第二天甚至是两三天后穿衣、脱衣时摩擦到伤处有较明显的不适才发现伤口。很多人都不太当一回事,直到几天后出现皮肤疼痛、红医院就诊。
低温烫伤,比想象中严重
在我们的设想中,被沸水、热油、火等超高温烫伤,比低温烫伤严重得多。而事实常常完全相反,在接触超高温物体后,我们会马上躲开,并立刻采取凉水冲洗等急救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伤害。
而在低温烫伤中,由于接触时间长,热源造成的伤害可以深入到皮下较深处的组织。
另外,烫伤后,由于创伤不太明显,疼痛感不强烈,人们往往会忽视,会让伤口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低温烫伤初期,即刚刚离开热源后,皮肤表面一般会出现水泡或红肿,看起来不太严重,但皮下组织可能已经发生了损伤甚至坏死。
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创伤容易演变成溃烂,并向深处发展。如果发生在足跟、胫前等部位,伤口甚至可能达到骨质。
由于创面小、深度大,导致愈合困难,几个月都难以痊愈,有些甚至需要手术切除坏死组织。
所以,千万不能忽视低温烫伤,一定要注意避免,同时一旦发生烫伤要及时处理。
低温烫伤后,如果只是皮肤发红,没有出现水泡,无处特殊处理,只要避免再次接触热源就可以了。对于出现皮肤发红伴有水泡的,这个时候不要把水泡挤破,完整的水泡可以预防再次感染,水泡也可以慢慢自行吸收。
或涂抹磺胺嘧啶银乳膏、京万红软膏、烧伤膏等药品,暴露伤口不可包扎。需要提醒的是,如果烫伤部位已经糜烂、渗出、结痂、化脓,发生感染,可能已经造成是二度烧伤,就不能自己在家进行处理了,医院烧伤科接受治疗。
哪些人容易低温烫伤
老年人,末梢神经敏感度下降。
糖尿病、中风后遗症患者,肢端感觉不够灵敏。
婴幼儿,神经发育不完全,表达能力差。
在室外冻到手脚麻木,到室内立刻拿热源取暖的人。
紧贴热源睡觉的人,尤其是酒后深度睡眠的人。
使用保暖神器时如何防止低温烫伤?
使用暖宝宝:不要把暖宝宝直接贴在身上,贴在贴身的衬衣衬裤上也不够安全,最好是贴在外以内;不要贴着暖宝宝睡觉。
使用热水袋:不要灌入沸水;不要灌得太满,70%即可;尽量排出空气;拧紧盖口,确保不漏水;使用时用毛巾包裹或隔一层毯子,不要直接接触;入睡前取出。
使用电热宝:通电时不离人,不要长期通电;不要直接接触;入睡前取出。
使用电热毯:睡觉前两个小时打开,上床后切断电源,不要整晚开着电热毯睡觉;不要直接接触电热毯,中间隔一条床单或毛毯。
小编说两句
冬天寒冷,大家一定要注意,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要小心低温烫伤,如果不慎被烫伤,千万别挤水泡!
—THEEND—
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