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宝宝手指烧伤
小孩子手烧伤
烧伤烧伤医院
小孩烧伤用药
感染烧伤膏
小儿轻度烧伤

孩子烧抽了放屁

因为孩子发烧,要找孙老师急诊的,数量不少,但总有一些新的病案,会让老师觉得需要跟大家说道说道。

那天晚上,我正在翻看《脉要微论》,研究几个重要问题,一直到凌晨三点才离开医馆,快走到家的时候,接到徒弟电话,很是着急,说小孩发烧不退。

我心想,发个烧能有多大的事儿啊,

就问他:“用退烧解热粉洗了吗?”

他马上说:“洗了,洗了退,但没多久又升,已经反复几次了!”

这就奇怪了,孩子才半岁多,按说没有太复杂的发烧诱因啊,想了想,就问:“嘴唇红不红?”

结果他说:“红!而且现在有个情况,孩子一抽一抽,一噎一噎的。”

我一听,都烧抽了?!那可麻烦了!

这么晚,他们住的医院,

医院跟来医馆也差不多了,马上交待他直接送过来看看。

接完电话我又往医馆里赶。

他们来的路上,我脑海里翻腾了三四个预案,

如果是脑膜炎怎么办?又或者是心肌炎?

会不会是流感恶化?

必要的时候,怎么做可以一边急救,医院?是不是得想点儿什么方法,避免更危险的情况发生?

我一边等一边想着急救预案,手上做着急救准备,

转念一想,万一出现个我不会治的病,怎么办?

赶紧又去把儿科急救资料哗啦啦的又翻了一遍。

很快,门铃响了,我赶过去一开门,

气得我恨不得孩子爸妈踢出去。

为啥?

只见孩子双眼有神,面色红润,额头湿润,肌肤触之微热,没有什么异常。

人要真有事,要么皮肤很凉,要么身子发紧发硬,我专门摸摸孩子的脖子,也是软的。没有什么异常。

所谓的那个“一抽一抽”,实际是孩子哭得厉害,上不来气,才一抽一抽的!

当时着急,没拍照,

在网上找了个差不多的表情,

大概就是“委屈”

虽然生他爸妈的气,但孩子不能不管,我赶紧给孩子做起小儿推拿,可能是发烧皮疼,孩子不太配合,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还给他看了一小段天线宝宝。大约也就做了20分钟左右。

做完推拿,再摸摸孩子额头,已经明显退热,用探热针确认一下。

凌晨4:10进来的,据他爸妈说是38°5左右,快39°。推拿完,4:40,探热针显示,已经37°5了,退得这么明显,肯定也不严重,我也就放心了。

后来孩子哭闹慢慢小了一些,但也没停下来。我寻思,是不是饿了?毕竟发烧,得补充水份,就让孩子妈妈喂奶。

孩子连着反复发烧,孩子爸实在顶不住两天没睡觉,放下心就睡得不省人事了。

紧张的情绪一放松,加上一晚上没睡,我开始体力不支,还有点儿头疼。

凌晨5点睡下,结果6点、7点、8点被孩子的哭吵醒3次,我实在没办法,爬起来看,这到底怎么回事啊?

只见孩子妈默默的对着哭闹的娃,用尽力气在克制住自己的情绪,脸上写着“我不能生气,不能发火”,但也没有动作,就这样默默的看着娃哭。

一看到我进来了,就把孩子往我身上送,说师公抱。

我说你是想把孩子塞回肚子里去,不想要了吧?

你用那么大的精力去忍耐,你怎么就不能用这些精力去找一找原因孩子为什么哭呢?

我心里忍不住翻腾:这算啥意思?母爱如海?大地一样的宽厚?跟自己说,我生的,我要忍?

你要忍耐,这个观点我是同意的,我也佩服,但这个难受,是不是应该孩子承受的呢?

孩子还在哭,我只好忍住火气,提醒她一个个细节:

房间要加温,不然屋子里多冷啊;

不要坐着喂,自己多累啊;

羽绒服是不是脱一下,衣服太滑,孩子总往下掉,为了不往下掉,就用力勒,勒得孩子脸发红……

我心里那个无语啊~~

天亮了,我老婆也赶过来医馆,第一时间看孩子,孩子正在妈妈怀里吃奶,还有点儿大哭之后的抽噎。

既然在吃奶,那就不是饿,不是渴,不是要抱抱,那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时候,孩子“噗”的一声,拉了,接着,孩子又开始哭了。

如果是肚子胀,难受,一般会一直哭着,拉出来,舒服了,就不哭了;但这孩子,吃奶时没啥事儿,拉了反而哭,说明很可能是屁屁疼。

解开孩子的尿布仔细看,肛门附近的肉肉都已经淹红了,于是拿湿纸巾蘸了温水,把屁屁清理干净,并且轻薄的抹上一层医馆自配的消肿精油,抹上之后,孩子基本就停止了刚才拉了之后的大哭,哭声减小了,然后把医馆的床并起来,让妈妈躺着喂奶,母子俩很快就睡着了。

睡了一觉,孩子妈带孩子回家了。

到了下午,我问:“孩子回到家以后,下午怎么样了?”他爸说:“他拉了一泡屎,就好多了。”

看,这就是一个积食加受寒,典型的一个桂枝汤症,对应的小儿推拿就是推天河水,外劳宫,搓大椎,脖子两边拔两排嘴罐,揉揉一窝风,揉揉肚子,放个屁,拉泡屎,问题就能解决了。

这一类的事情,我实在也不是第一次遇到了,我发现,现在很多的新手父母,都没有这种观察的意识。

一有点什么事,自己就迅速的进入一个角色。什么角色呢?就是平时看的那些破烂电视剧里面的那些角色,开始自我激励,“我要忍耐,我为母则钢”。

蒙台梭利讲,教育者面对孩子时,首要任务是观察,而且要客观的、抽离自身主观情绪的、老老实实的观察。

你不能因为有个预判,就用观察去验证这个预判,这是先判刑再找证据,你又没有枪,不可以先判后审的。

强调一遍,不仅仅是“观察”,并且是"客观的观察"。

怎样才算是“客观的观察”呢?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系,而且是稳定的,有标准的,客观的参照系!

怎么建立这个客观的参照系呢?

我建议你们从下面两个方向来建立:

第一,你要借鉴别人的经验,在别人带孩子的过程中吸收经验。不是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听和看,把别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都了解清楚。

第二,通过观察孩子的“常态”和“病态”,来建立自己的参照系。

“常态”是什么?就是孩子平时不生病时的状态,吃多少,喝多少,睡多久,大小二便,口鼻和身体的味道,诸如此类。这些你都得知道。

“病态”呢?就指孩子平时生病时的状态,一般是什么病,哪里难受,程度如何,用药的反应如何,其他治疗手段是否有帮助,凡此种种。你也需要掌握。

建立起这样的参照系之后,再把观察到的第一手材料和这个参照系进行对照,你才有分析的余地,才能得到一个正确的分析。

有了这些信息,你就能知道,孩子怎样是“没病”,怎样是“生病”,否则,你分析啥呀!

如果你是用情绪去驱动,无论冲动还是忍耐,没有一个稳定的参照系去做分析和判断,那你根本就是在演戏,而且是自己给自己加戏,这不仅是对孩子的不负责,更加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真不好带!

其实,以前的孩也不好带,只不过不好带的孩子都死了!

一个感冒就肺炎,一个摔伤就感染,巴拉巴拉的问题,多得是,医疗条件那么差,会中医的人所剩无几,留下一帮傻X,不会治病,遇到小孩发烧感冒只会打青霉素,那个时候青霉素又紧俏,怎么办?只能靠凉水洗脚!这么折腾能有多少孩子活下来?

肺炎死了、脑膜炎瘫痪了,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我们有一个领导,他们兄弟姐妹四个,实际他妈生了七个,你算,七去其三,这是多大的比例。在江苏北部,安徽南部,安徽北部,以前都有这样的情况,小孩生病,病死了,家长没有责任,病死了就死了,就往后院,菜园子里一埋,就结了。

如果放开了自然生育,男女的自然比是52:48,为什么呢?因为男孩睾丸素高,调皮啊,爬山爬树玩水,死亡率高啊,这样到了成年,男女比例就调整为1:1了。

可是,有相当长的时间,生下来一看是女孩,或者发现有残疾,就直接扔到马桶里,就像鸡下蛋,捡起来一看,蛋是坏的,就不要了。

小孩子在那个年代,很多时候是不被当做人看待的,是很贱的。

以前所谓的好带,是因为没把小孩当人带,生病就等着自生自灭,当然就好带了。

现在不好带,是因为把小孩当人来养了。可是你没有被当成人养的经验,有不学习,再不客观观察,而且总给自己加戏,那怎么可能会有好带的孩子呢?

想把孩子带好,就一定要有客观、冷静的头脑,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守脑如玉。

玉是什么东西呢?

它是一种特别的石头,比热容的容值比较大。

比热容大是什么意思呢?是稳定。

它不会因为周围环境温度的迅速升高而迅速升高,也不会因为周围环境温度的迅速降低而降低,

周围热的时候,它凉凉的;

周围凉的时候,它又温温的,

所以说“君子之德,温润如玉”,这就是稳定。

而我们,不正是要追求这种稳定吗?

做人尽量要稳定,不能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一下是艰难探索一下又内乱浩劫,一下厉害了一下又共克时艰。

“稳定压倒一切”的意思是,稳定所显示出来的素养与能力,是具有压倒性的。

我今天讲的核心,是提供一套方法论给想要带好孩子的父母们:通过“观察”建立客观的参照系,通过观察到的材料和参照系进行“分析”,最后,形成自己的“思考体系”。

孩子生病了,能迅速的去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没生病,你也不会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人为加戏。

有了稳定的前提,你做事情就会靠谱。

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

希望你能体会我的观点我的逻辑,

这样,无论现在孩子多大,

你都会实现与孩子共同成长。

请你明白,病有身病和心病,

心病还须心药医,

心药还须你打开心门去吸收。

育儿无小事,如果你希望了解更多,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oshanga.com/bbszss/127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