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迈进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了,不少人会使用“小太阳”、热水袋、暖宝宝这些取暖物品,同时由于天气寒冷,家里往往门窗紧闭。而就是这些冬天里日常的取暖手段和生活习惯,却隐藏着“危机”。
都有哪些“危机”?如何化解“危机”?听听专家怎么说!
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陆敏(左)
医院烧伤科护士王斌(右)
做客《健康合伙人》节目
“危机”一:冬季一氧化碳中毒高发
在室内烧炉子取暖、使用燃气热水器不当、若处理不当、停驶的车内开空调...这些行为很容易引发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是,人体吸入过多的一氧化碳气体以后,一氧化碳就会抢先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影响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能力,造成人体多个器官缺氧,从而导致身体组织受损甚至死亡。
轻度中毒时,通常会出现头晕、头痛、胸闷、恶心和全身乏力等症状。如果此时没有及时脱离中毒环境,极可能出现昏迷等症状,而严重的一氧化碳中毒很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
多数人在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是无法自我察觉的,被发现时往往已进入昏迷的状态。因此,绷紧预防这根安全弦才是至关重要的。
出现一氧化碳中毒该怎么办?需要治疗吗?
陆敏
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WHO康复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主任,《中国康复》编辑部副主任,湖北省高压氧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
了解更多
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误区
误区一:冻一下会醒有爷孙二人同时一氧化碳中毒,村子里的人将还有气息的两人抬到屋外,没加任何保暖措施。结果两人先后身亡。寒冷刺激不仅会加重缺氧,更能导致末梢循环障碍,诱发休克和死亡。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不会因为“冻一下”就苏醒。
误区二:没臭味儿不会中毒
一些劣质煤炭燃烧时有股臭味,会引起头疼头晕。而一氧化碳气体是无色无味的,是碳不完全燃烧生成的。认为屋里没有臭渣子味儿,就不会一氧化碳中毒,这是完全错误的。误区三:炉边放盆清水可预防中毒
一氧化碳不溶于水,要想预防中毒,关键是门窗不要关得太严或安装通风设备,烟囱要保持透气良好。炉边放盆水,并不会吸收炉子溢出的一氧化碳气体。误区四:我中毒很轻,不用治疗,或者家里有制氧机我吸点普通氧就行了
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有一个假愈期,普通人不了解它的特殊性,医院经医生诊疗,必要的话需要进行高压氧治疗,因为一氧化碳中毒的特殊性(一氧化碳跟血红蛋白的亲和性是氧的多倍),吸普通氧气是无法代替高压氧治疗的。误区五: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抢救过来就没事了
一氧化碳中毒有造成中枢神经后遗症的可能。有的中毒者在2周至3个月后又会突然出现痴呆、大小便失禁、偏瘫等症状,却被误诊为脑出血、精神病等。实际上,这仍是一氧化碳中毒的表现。因此,一氧化碳中毒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的后续治疗,避免留下后遗症。什么是高压氧舱?
高压氧舱是解决人体缺氧最有效的医疗设备,有大型舱群、氧舱群和婴儿氧舱等多种舱体。高压氧舱的舱体是一个密闭圆筒,通过管道及控制系统把纯氧或净化压缩空气输入。在高压氧环境下,吸氧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体的血氧浓度和血氧分压,可以尽快纠正组织的缺氧,改善和恢复并提高人体的机能。“危机”二:冬季谨防“低温烫伤”
今年已经80岁的张奶奶因医院。张奶奶平时就和老伴儿一起生活,因为双腿静脉血管堵塞,常感到冰凉,于是白天使用了暖宝宝进行取暖。捂了三四个小时没发现异常,在洗澡时才发现烫伤的地方。
据医生介绍,张奶奶这种属于低温烫伤,一般来说,冬季使用热水袋、暖宝宝等取暖物品温度在50度左右,如果接触时间过长,就会造成组织烫伤,而这种烫伤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低温烫伤看似不严重,实际创面深、易溃烂易感染,愈合较慢,因此尽量不要让取暖物品贴着身体长时间不动。据医生介绍,入冬后,低温烫伤的患者人数剧增。
冬季烧烫伤大多发生于儿童和老人,也要提醒家长应该尽量让孩子远离容易引起烧、烫伤的地方。
冬季如何防止伤烫伤?
王斌
主管护师,医院烧伤科护士、护理组长,中华护理学会PICC专科护士,武汉市男护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参与年汶川地震、年昆山爆炸伤员异地救治。
了解更多
不小心烫伤,记住“五字口诀”
“冲、脱、泡、盖、送”五字口诀,即:
1迅速用冷水冲淋烫伤部位,降低伤部温度
2
然后再脱下衣物
3
在冷水中浸泡10-30分钟
4
用干净的纱布盖好伤处后
5
医院
冷水冲洗的目的是止痛、减少余热对深部组织的损伤、减少渗出和肿胀,冲洗时间30分钟以上,以停止冲洗时不感到疼痛为止,一般水温约20℃左右即可,切忌用冰水,以免冻伤。脱去衣物的动作要轻柔,以免撕破烫伤后形成的水泡,必要时可直接剪开脱下。此外,不要涂任何药物,只需保持患部清洁,医院后为清洗药物而耽误时间。欲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