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个废物”
“我造了什么孽,竟然有你这样的儿子”
“你简直一无是处”
“早知如此,当初我要什么孩子”
“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你是否也从父母口中听过上面这些话。
这些让很多人感到熟悉的言语,出自最近网上很火的一个短片——《一句话,毁掉孩子的一生》。
短片里的人,早已长大成人,但小时候父母说得那些伤人的话,就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他们心里,以至于数十年过去,依旧记忆犹新。
或许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说,“不就是一句气头上的话嘛,至于记这么多年吗?”
可短片最后那位老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至于!
这位老人对着镜头,用力握住颤抖地双手,重复着小时候父母一遍遍对他说的那句话,“说到底,你始终不如你哥哥。”
这句话背后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他父母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像一层阴影,笼罩着他的整个人生,甚至让他用一生去消化。
这个世界上,语言暴力比肢体伤害更严重,它就像一把利刃,一把杀人于无形的利刃。
这一生,多少父母等到了孩子的一句谢谢,孩子却没等到父母的一句抱歉。
毕竟,很多人永远不知道,自己一句话,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伤害。
一句话,可以“杀人”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新闻,至今印象深刻。
一个16岁的孩子,因成绩下滑让父亲很生气,父亲先是在电话里狠狠批评他一顿,最后直接撂下狠话,“等你晚上回来,我再收拾你。”
就是这一句在父母看来再平常不过的气话,却把孩子吓到了。孩子害怕回家面对父亲,放学后就没有回家,一连消失了好多天。
看儿子迟迟不回家,父母心急如焚,开始在朋友圈里发寻人启事,可最后,还是传来噩耗,孩子的尸体在一处水坝找到。
生前,他凌晨两点曾在空间上写了“再见了”三个字。
我们无法得知,在消失的20多天里,这个孩子经历了什么,我们只能惋惜,正是最好的时候,生命中的无数美好他还没有经历过......
更让人唏嘘的是,孩子父亲在朋友圈里写的一封“忏悔信”:
字里行间,充满着悔恨与自责,试想一下,如果当初他没有对孩子语言暴力,那么这出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
只可惜,这些心里话,孩子再也听不到了。
这位父亲说了这样一段话,让人深思,“我的教育方式太简单粗暴了,以前交流得少,觉得生气的时候,也打过孩子,但没想到这次一句话,竟让孩子离家出走了……”
是啊,一开始打骂,孩子或许没有反应,可日复一日,当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极限时,一句话,足以成为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这些语言暴力,发生在你自己身上,你又能承受多少呢?更何况一个孩子。
而这样因父母语言暴力酿成的悲剧,在生活中不胜枚举:
一个15岁的孩子,因为妈妈经常把那句,“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下次应该考得更好。”放在嘴边,最终承受不住,尝试自杀两次,甚至写好了遗书。
遗书中开头那句“妈妈,当你看到这些字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了......”就足够让人泪目.....
还有泰国一个商店里发生的让人震惊的一幕,儿子沉迷网络游戏,父亲气头上说了句,“你怎么不去死。”
儿子真的就开枪自杀了,留下后悔的父亲瘫倒在地上。
每一出惨剧发生之初,多少父母会打着“我这是为你好”的旗号,殊不知,日复一日这和“杀人”无异。
舌尖有龙泉,杀人不见血,一句话,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一句话,也可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一句话,更可以“救人”
不止父母孩子之间,日常生活中,一句话可以“杀人”,一句话可以“救人”同样适用。
很多人都知道辛晓琪是凭借一首《领悟》翻红的,却不知道李宗盛的一句话,才是改变她人生的关键。
当年辛晓琪发了一盘唱片,因为反响不大,加上老板对她并不看好,她心灰意冷,做好回去当钢琴老师的准备。
就在这时,李宗盛偶然间听到她唱的一首歌,觉得这个女孩子演绎得很好,一个电话给辛晓琪打过去,开门见山的说,“你是我今年听过最好的声音,你一定要坚持下去。”
正是这句话,给了当时要放弃的辛晓琪莫大的鼓励,也才有了后来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领悟》。
还记得那个走投无路想自杀的小伙子吗?
生活的种种压力让他不得已选择轻生,自杀前,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