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管不好,可能是违反了这些惩罚原则!》
前两天刷微博,看见这样一件事,让人十分揪心。
9月22日,河南某地一平衡车比赛现场,一位妈妈正厉声训斥一名2岁大的女孩:“你有什么脸好哭啊?全程在那遛弯!”期间还用手多次敲打女孩头上戴着的头盔,声音之大让视频外观看的我都不禁一个寒战。
小女孩一言不发地站在那里,任由妈妈“惩罚”。
“最后一个弯道还让人给超了,你想什么呢!啊?你想什么呢!”在妈妈的连环追问之下,女孩带着哭腔地回答:“我下次好好跑。”可这个回答妈妈似乎并不满意,她蹲下之后拉起女儿的手,质问一句,打一下女儿的手板,可能是太痛了,女儿忍不住缩回了手,惯性地往后躲闪,却马上又被妈妈拉住,又是狠狠地一记打手板。
整个过程持续了10分钟左右,妈妈可能是累了,站起身来自顾自的走向一旁,全然不顾在角落里哭得撕心裂肺的女儿。
现在孩子们之间的竞争有多激烈我们做父母的想必深有体会,但如此“虎妈”还是让我全身冒冷汗。这已经不单纯是妈妈期望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鞭策,她那一声声的训斥,一下下的拍打、推搡,在作为外人的我看来,都感受到了扎心的疼,何况身处事中的小女孩。那么小的孩子,输掉比赛心里已经很难过了吧,但在她最能信任的妈妈的面前,没有得到一丝一毫的安慰。从始至终,妈妈不曾给孩子一个拥抱,也不曾说过一句:“孩子,我们下次加油!”
那个小小的,躲在角落里泣不成声的小女孩,心里是不是在想:“妈妈,你爱我吗?你是爱我这个人,还是爱我能跑第一名?”
多么心碎。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更多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育儿专家王人平说:
有条件的爱只会让孩子时刻生活在被爱遗弃的恐惧中,无法构建起安全感、归属感、自信心,及良好的亲子关系。
而且,不分场合地责打孩子,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尊发展。
自尊,能够给一个人带去满足感和快乐感,赋予人存活于世的价值。良好自尊的建立,需要三个基本条件:被父母接纳、被他人接纳、被社会接纳。
其中,被父母接纳对孩子而言至关重要。它将决定孩子是否能够接纳自己、正确认识自己、与自我和谐相处,进而决定孩子能否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最终获得外界的接纳和认可。
上个月,我家小区里一位11岁的男孩跳楼自杀了。
新闻上看过不少类似的案例,但当这些事真实地发生在自己身边时,还是觉得震惊和难以接受。
据邻居们说,这孩子刚上6年级,因为摸底考试成绩不理想,被开完家长会的妈妈当着同学的面儿训斥了。
这孩子性格比较敏感执拗,回家后觉得特别没面子、难过,再加上妈妈一直在不停地数落他,于是一气之下就跳楼了。
小小的孩子,也许还不懂得生命只有一次、无法重来的真正含义,就选择了这样一条死路,不得不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感到心痛和唏嘘。
不过,细究原因,我想,父母对孩子长期的不接纳和有条件的爱,是导致孩子走向极端的重要根源。
在早期成长中,很多父母用自己的回应很直接地告诉了孩子:只有在你表现好的时候,只有你成功的时候,我们才是爱你的;我们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至少,这就是孩子所能够感受的全部内容。
父母不接纳孩子的结果,就是让孩子学不会接纳自己。一旦孩子有一天遇到了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就有可能是致命的打击。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弗罗姆说,爱孩子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不断学习掌握的。
很多父母不是不爱孩子,是不懂爱。学会“无条件的爱”,这也是每位父母应该修习的课题。
“无条件的爱”有两个显著特征:
首先,要百分百接纳孩子的成功,也要百分百接纳孩子的失败。
想问一个问题:当孩子不小心弄坏了家里的某件东西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很多父母当时就会大怒,并且责骂孩子。他们的言行告诉孩子,犯错误、造成损失都是不能接受的。
跳楼男孩的妈妈就是在无意中运用了有条件的爱去管教自己的孩子了。
对父母而言,所谓无条件的爱,即在情感上百分百地支持孩子、接纳孩子。无条件的爱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