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指导专家
吴小萍
副主任医师,医院皮肤科主任。从事皮肤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30年,擅长治疗皮炎、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SLE、银屑病、白癜风等皮肤病的诊治,各种性传播疾病的诊治,医学护肤及激光治疗各种疣、痣、雀斑、老年斑、颈部皮赘等。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
“入冬后,杭城气温逐渐走低,跌破0℃。即使家里和办公室都已开了空调,但街头巷尾的寒意还是越来越浓烈。对于很多爱美的MM来说,气温再低也不能阻挡她们“长外套配紧身裤,黑丝袜配小短裙”的性感打扮。这个时候,暖宝宝就成了她们抵抗严寒的宝贝。可是你知道吗,暖宝宝也有使用禁忌,若使用不当,在给你带来温暖的同时,可能还会伤害你娇嫩的肌肤。
”“暖宝宝”是怎么送温暖的?
不得不说,“暖宝宝”是造福取暖神器,腿、肩膀、胳膊、甚至脚底都可以贴。可是,“暖宝宝”导致的安全事件也不少,每年都有人被暖宝宝烫伤。今天,医院皮肤科主任吴小萍副主任医师就来科普下暖宝宝是怎么烫伤人的、怎么正确使用暖宝宝、哪些人群应该谨慎使用暖宝宝。
为了更好的了解暖宝宝是怎么烫伤人的,我们要先了解暖宝宝是怎么工作的。
暖宝宝发热归功于内部发生了一种氧化放热反应,暖宝宝内高纯度的铁粉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释放热量。温度一般在50~60℃之间,发热时间根据产品品牌不同而不同,一般在10~12小时之间。
一不小心,“送温暖”变成“送烫伤”
暖宝宝造成的烫伤为低温烫伤,也可称为低温烧伤或低热烧伤,是指机体长时间接触温度50℃的热源,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一般来讲:
49℃的热源持续3分钟便可致表皮损害,超过9分钟表皮就会坏死;
接触44℃的热源6小时,可致皮肤不可逆损伤;
温度处于44~50℃之间,皮肤受伤程度与接触时间成正比。
暖宝宝产生50~60℃的温度,贴在衣服外部再传递给人体,皮肤能够适应甚至感到舒服,让我们常常忽略了保护皮肤,有时候会忘了取下来。暖宝宝长时间与某处皮肤接触如同“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低温烫伤。
近些年,暖宝宝已经成了造成低温烫伤的主力军。据医院近两年收治的低温烫伤患者临床资料显示,超过一半的低温烫伤发生于冬季。低温烫伤最常见的原因为暖宝宝、热水袋、取暖器,其中由于暖宝宝渐渐变成主要的便携式取暖设备,暖宝宝导致的低温烫伤逐年增多。
大多数伤者后知后觉,治疗延迟
低温烫伤的创面早期主要变现为皮肤上出现水泡。由于水泡不会被视为严重创伤,再加上大家对低温烫伤的了解不深,且暖宝宝体积不大,带来的创伤面积也不大,其严重性往往得不到重视。
只有少部分低温烫伤患者在伤后1天内就诊,大多数人采取自行处理的方式,在伤后一星期左右出现创面不愈或感染时,方才就诊,入院时创面感染的患者约占到70%。
实际上,看似仅仅是几个水泡,损伤可能已经发展到皮下组织,甚至肌肉、神经、血管。所以,一旦出现疑似低温烫伤的症状,要足够重视,及早就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怎么才能只要温暖,不被烫伤?
暖宝宝导致的低温烫伤并非不可避免,使用时应该做到以下5点:
1.购买时,要注意看清楚外包装是否齐备生产日期、厂名厂址、联系方式、执行标准、有效期限等相关信息;
2.拿出往年的囤货,需要看是否在有效期内;
3.取暖时避免暖宝宝直接接触皮肤,并且避免暖宝宝长时间接触相同部位;
4.睡觉前,务必取掉暖宝宝;
5.不要在取暖器前及电热毯上使用暖宝宝。
哪些人群需要格外注意?
以下5类人群,使用暖宝宝时要格外小心:
1.婴幼儿
婴幼儿抵抗寒冷的能力比较差,更需要取暖物品,但他们的表达能力欠佳,如果家长未能细心照顾,很容易导致低温烫伤。
2.儿童
儿童虽然具有表达能力,但是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往往忘记自己取下暖宝宝,也需要在家长监督下使用。
3.老年人
老年人因年龄原因皮肤感受迟钝,对温度刺激反应不灵敏,在低温持续作用下易被烧伤。
4.皮肤感觉功能暂时或永久减退的人群
麻醉术后患者、瘫痪、局部皮肤感觉功能减退的患者,应该避免使用暖宝宝,如果使用,需要旁人精心照顾,避免低温烫伤。
5.创面难愈合人群
糖尿病人群、部分皮肤病患者在烫伤后容易出现创面不愈合的情况,并形成慢性溃疡,使用暖宝宝前需咨询医护人员。
编辑:俊审核:婧
来源:春雨医生
医院综合整理、编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可预约挂专家号哟!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