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可以清楚看到一名6岁男孩脖子和身上被绳索捆着,数名十几岁左右男生对男孩拳打脚踢,将点燃的香烟头丢入孩子衣服内,对小孩进行追打,小孩无处可躲,被逼到墙角后惊恐大喊,哭泣求饶,男生再次用烟头对小孩进行虐待,并互相嬉笑。
截至目前,庆元县公安局已通过官方微博作出回应:
我局已经
目前,受害人小学生已经找到,殴打小学生时在场的四人也已经到案,均为未成年人,案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网友议论春光如玉:校园暴力犯罪成本太低,有关部门真的应该好好思考思考!
咆哮的熊孩子:12岁的孩子差不多就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了,不为别的,为青少年的安全与健康。法律所规定的东西,就是为了给那些残忍的青少年应该的惩罚,真的,看到那么多青少年群殴,虐待的视频,真的好心痛。
频率52Hz:初中生暴力事件每年都增加,受到的惩罚只有批评教育。
梦蝶欧尼呐:有些未成年人仗着自己未成年就乱来!这种事情应该严惩不贷,年龄小犯错就该一直被原谅吗?他们难道不知道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吗?
Always--Blu:性质如此恶劣,未成年绝不能成为可以逍遥法外的借口,不要说教育一下就了事,让人们如何信服,看看人家美国怎么做的吧。光看图片就。。。视频我都不忍心看了。
(摘自人民日报微博)
呼吁对青少年暴力,社会不能再沉默
在一个法治社会,以暴制暴或私力救济的逻辑,总是危险而野蛮的。但,当被害男童恐惧又绝望的眼神出现在视频里,正如网友所言,身为父母者或有对施暴者千刀万剐之心。情绪归情绪,理性归理性。也不过才十来岁的未成年人,扇耳光、香烟烫、绳索绑、拍视频……如同玩弄小白鼠般虐凌自己的同类——人性中基本的是非心何在?童真中基本的是同情心何在?
事后的诘问最是苍白无力。是的,我们早干什么去了呢?
近年来,青少年霸凌现象已成为隔三差五就出现的焦点议题。仅以近期为例:4月24日下午,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北斗中学一女生,上学途中被5个女孩拉到校外的小巷子里群殴,并被扒光上衣;4月27日,在浙江金华市区读技校的小高和小李在秋涛街上闲逛,突然被一群矮他们三个头的小学生围住,手持铁棍就是一顿殴打,原因是“朋友被欺负”,结果却“可能打错了”;5月初,福建平和2女子对初中女生踢打扇耳光,被打女生是一名初二学生,打人者都只有十六七岁,且其中一打人女生怀有身孕,肇因竟是“女生多看了她们几眼”……至于逼同学吃屎喝尿、乃至逼受害孩子跳楼的极端个案,也不算鲜见。
荷尔蒙不是犯罪的理由,青春期也不是暴虐的藉口。何况,这些暴力的孩子,不少还真的只是乳臭未干的孩子。这些大人眼里的“熊孩子”,却在孩子们的江湖扮演“小霸王”。任其发展下去,著名台湾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恐怕真要成为现实的镜像。究竟是什么,让青少年暴力事件难以禁绝呢?
这个问题,答案也许并不复杂。
一则,我们始终认为青少年暴力是“没多大的事”,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教育,防暴制暴之心都异常淡漠。年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曾抽象地提到一句:学生要“了解校园暴力造成的危害,学习应对的方法”。但正如专家所言,更多学生对于“欺凌”一词的认知,也只是在爱国教育中。即便是年修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也未曾提及反霸凌问题。
二则,因为“未成年人”的身份,施暴作恶的青少年有了法外豁免权。好像就算打死人,也是受害者活该,奈其若何?一旦这个罪恶的逻辑被勘破,暴力就成了决堤的洪水。反正家里管不好、学校管不了,加之打人成本非常低廉,未成年人施暴简直成了“法外之地”。恃强凌弱的快意,成为教坏他们的“毒苹果”。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意识到:孩子之“恶”,并不比成人世界来得柔和?
最近,美国司法局为了研发抑制青少年暴力冲动的游戏及相关网络教育视频而投入近80万美(约合人民币万元)元的预算资金。我国台湾地区的儿童福利联盟等组织更是早早就提请公权部门 泛滥的青少年戾气,有措手不及的原因,亦有管制不当的骄纵。不管怎么说,此刻对它的沉默,也许意味着对未来罪恶的熟视无睹。“庆元事件”再次提醒职能部门:建章立制、依法严惩,制衡青少年暴力已不能再忍、不能再等!
(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值班编委:金波责任编辑:吴秀梅终审编委:三月小雨
信阳法院:法治服务文化
长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