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君的话
遇到异物卡喉,一定要镇定,千万别盲目拍背!一不小心还会加重异物卡喉!
在黄金4分钟内,请这样做!关键时刻能救命!
8天4起幼儿被卡喉
“如果不去凑一角(麻将),也不会将11个月大的外孙小宝交到老板娘手中,孩子也就不会遭遇意外。”陈大姐伤痛欲绝,自责的说道。8月11日下午2点左右,重庆市铜梁区蒲吕镇的陈大姐,带着11个月大的孙女出门,因为一时手痒坐上了麻将桌。在这期间,陈女士将孙女委托给别人暂带,孰成想意外就这样发生了......陈大姐打了几把牌后,老板娘胡某将孙女抱回交还其手中时,陈大姐才发现孙女已经要不行了,小小的脸憋得通红。在孩子经由他人看管期间,是由麻将馆的老板娘胡某抱着,但旁边也有人在逗孩子。
有人表示:孩子方才吃了一些糖果。同时陈大姐也注意到,孙女手上还粘着一块小小的软糖,这时大家才意识到孙女是被糖果卡住了喉咙。于是众人纷纷向前施救,拍打背部、用手抠喉,也有人拨打了。医院时,孩子已经抢救无效,窒息身亡。医院见到孩子时,虚脱得直接昏倒在了地上。经初步鉴定:小孩胃里有三块小糖,喉咙里也卡着一块。至于谁给的糖,警方仍在调查中。医护人员也表示:才11个月大的婴儿不能喂食软糖类食物,非常危险。孩子的妈妈表示,孩子8月31日就满1周岁了。可在这时却突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实在令众人惋惜......而在惋惜生命脆弱的同时,未妈也不经想起这阵子发生的几起幼儿卡喉事件。给婴幼儿喂食软糖、果冻、水果等食物造成的悲剧比比皆是......
8月4日中午,2岁半的小男孩小兵(化名)在家吃花生时,不慎摔倒。
随后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紫的症状,见状后,家长赶忙将小兵带到附近诊所,可也未能将异物拍出。
于是家长便直接将小兵医院医院。
医院后,医护人员飞奔推着小兵前往手术,经过对小兵左侧支气管进行检查后发现:该位置被白色异物碎块堵得严严实实。
万幸,经过及时抢救,花生米已被取出,小兵的手术也顺利结束。
8月7日,在厦门一汽车站内,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
一名3岁男童吃奶片糖时不小心被卡噎住,孩子的母亲注意后,第一时间向一旁的工作人员发起求助。
在拨打完后,工作人员采用了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功的解救了男孩。
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如此幸运。
8月7日,昊昊(化名)也因被卡喉,而像陈大姐的孙女一样失去了生命......
昊昊与家人外出游玩时,在晚饭后不慎摔跤哭了起来,结果被食物卡住,并堵住了气管。
医院时,昊昊就出现了呼吸困难、脑水肿、肺水肿等现象,甚至在气管中被吸出了许多胃里的东西。
最终抢救无效,遗憾的失去了生命。
其实像这样因为异物卡喉而失去生命的孩子,还有很多。
被卡喉有什么症状鉴于咽喉内气道与食道并行,所以对于神经系统发育、吞咽反射功能还不完全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发生固液体物质误入气道的意外。
据悉,80%~85%的上消化道异物发生于儿童。
统计结果显示:这些卡在孩子气管里的异物中,花生米高居首位,占48.9%,排在第二的是瓜子,第三是豆类。
其次也有枣核、糖果、果冻、坚果等。
故此当孩子在食用此类食品时,家长要做到多监护,并禁止孩子在吃东西时大笑、看电视等。
更不要将孩子能吞下的小物件给孩子做玩具,如:气球、别针、笔帽、小玩具零件、弹珠、电池、硬币等等。
那么当异物卡喉时,会有什么症状呢?
呼吸道梗阻的特殊表现:
当气道异物发生后,立即出现呼吸困难、剧烈发呛、咳嗽、反射性的恶心呕吐、喉头发紧、发音困难或声音嘶哑等,幼儿可同时大哭大闹。
呼吸道不完全性梗阻表现:
咳嗽、喘憋、咳嗽无力,呼吸急促,吸气时可出现高调哮鸣音由于气道异物多梗阻于喉腔的声门裂处,刺激局部引起极度不适,一些人情不自禁地将手的食指和拇指张开呈“V”字形紧贴喉部的特殊体征。
呼吸道完全性梗阻的表现:
说话困难,无法咳嗽,呼吸极度困难,颜面灰暗,甚至紫绀。随着呼吸困难的发生,体内严重缺氧,短时间内可引起脑部缺氧很快发生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那如果遇到呼吸完全梗阻的患者,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些知识请牢记
针对清醒的但还没有站立能力的婴儿,我们可以采取背部拍击和胸部冲击相结合的方式,动作轻柔、反复,直至异物排出。
详情可参照视频:
针对有站立能力的孩童以及成年人,我们可以采取上腹部冲击法,即海姆立克急救法:
在孩子背后,双手放于孩子肚脐与胸骨间,一手握拳,另一只手包住拳头。
双臂用力收紧,用瞬间按压孩子胸部,反复并持续几次挤按,直至异物排出。
详情可参照视频:
如若异物卡喉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该如何自救呢?请谨记并教会给你的孩子:
将上腹部迅速用硬的平台顶住,如桌面或椅背,反复用力顶压产生腹腔压力,直至将异物排出。
大多数人都对历代相传的“小妙招”深信不疑,譬如烫伤抹牙膏,卡鱼刺喝醋等等。
殊不知这样的“小妙招”让我们离危险更近了。
其实,掌握科学的处理方式,才能在关键时刻真正的救命!
当然,在急救关头自知处理不了或是没有十足把握时,要有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意识,并拨打求救。
好啦,望各位家长能够学会这些急救知识,并做到时不时“复习”,但却永远用不上。
最后,未老师呼吁各位家长:将此篇文章转发到朋友圈或是群内,让更多的人学会急救知识,防患于未然!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