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主招募
中医健康产品分销平台
扫码开店,不囤货,免费
自用省钱,分享赚钱
医院消息,7月1日至13日,该院用“三伏贴”共治疗儿童人,其中7月1日接受治疗的儿童中9人出现瘙痒、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应症状,均已接受了后续治疗。目前,医院已暂停“三伏贴”治疗项目,“下一步,我院将全力做好‘三伏贴’治疗儿童的后续随访和诊治,并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做好专家论证和原因分析工作。”江西省卫健委方面表示,目前,相关专家仍在工作中,主要就不良反应原因展开调查论证。同时,医院一直在全力开展对不良反应儿童的后续治疗和监测工作。
虽然已过4天,孩子背部伤口仍呈暗红色
7月16日晚,数位家长表示,问题主要出现在7月1日、13日贴三伏贴的孩子身上,“之后,医院改了配方。”出现不良反应的孩子,一开始有灼痛感,粘贴处皮肤呈红色或深红色,之后起水泡、破皮等。家长提供的孩子被灼伤后的照片显示,很多孩子背部起水泡,伤口数日不愈。部分儿童被灼伤后,持续发烧0小时。
被灼伤后,孩子痛苦地蹲在地上
此事件发生后,多名网友对三伏贴提出质疑,“贴一下可以治那么多病,怎么可能?”
医院目前已向家长发放膏药等进行治疗。有部分家长自购膏药涂抹医院接受治疗。
被三伏贴灼伤后,孩子的背部大面积被包扎
一名儿童被灼伤后,卧床休息
▌三伏贴的博大精深三伏贴作为一种中医疗法,也同样应该具有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医原理吧。
很遗憾,任是翻烂各种中医典籍都难觅三伏贴芳踪。
当然,有人说了,三伏贴只是民间俗称,就是中医的天灸,属于灸法中药物灸的一种。
嗯,“天灸”还的确颇有些“博大精深”,。
最早的记录见于南北朝时期梁宗懔(约~)编撰的《荆楚岁时记》:“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
细心的人士会说,这不对啊,用朱水(朱砂水)在额头上点一个红点,很是眼熟啊,这不是民间常用于儿童或女人的化妆方法吗。
而且,用来预防疾病(厌疾)也没有三伏贴所谓敷贴穴位,而是点在额头,这分明是古代一种显见的巫术。
即使到明代编撰的《说郛》引用《潜居录》所言称可以预防百病:“八月朔,以碗盛取树叶露,研辰砂,以牙筯染点身上,百病俱消,谓之天灸”,也仅仅是说“点身上”,也没有涉及任何穴位的说法。
而最接近今天三伏贴的记载是晚近清朝的《张氏医通》,其卷四《诸气门下》中记载使用以白芥子为主的膏药在夏天三伏灸肺俞穴来治疗冬天发作的哮喘(冷哮),被称为“白芥子涂法”:
“冷哮灸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mào)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原理是什么?
只字未提,只是两片嘴皮上下一碰,“病根去矣”。
果然博大精深。
▌白芥子天灸的现代医学解读所谓三伏贴的“白芥子涂法”为什么能忽悠到人?
《张氏医通》早已给出答案,秘密就在于“涂后麻瞀疼痛”,就是说对服帖部位皮肤具有明显的刺激,可以产生麻木和疼痛的感觉,甚至还能发红、起水泡甚至溃烂,跟艾灸之类的火灸的效应极其相似。
关于三伏贴药物成分
湖南中医院专家曾介绍,三伏贴药物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千人一方”很可能造成敷贴药物不适宜的情况,不但达不到强身健体的功效,还有可能带来副作用。医师需根据患者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医院中医科宋恩峰教授介绍,中医又讲究“辨证施治”,即使是治疗同一种病,对于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药物成分和配伍都不一样。因此,中医药不像西药那样,能有个明确“标尺”。对于“三伏贴”的质量标准,医院“各自为政”,目前尚无统一规定。
关于“三伏贴”儿童使用时长
对于“三伏贴”的使用时长,医院主任医师卢宏昌接受江西卫生报采访时曾表示,孩子年龄不同,贴敷时间不同,应按年龄逐渐加长。6岁以下的宝宝贴药时间为~4小时。具体贴敷时间根据宝宝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宝宝的体质和耐受能力,宝宝如感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家长可自行取下。
儿童三伏贴皮肤损伤的防护
记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在一篇名为《儿童三伏贴皮肤损伤的护理及预防》的期刊论文中,对传统配方中的白芥子进行了重点说明,其中提到了对于“生白芥子”将其炒熟,或生熟各半,就会减少发泡的机会。
福建中医院作者为李平、王菊霞、邱秀凤的一篇名为《紫草油应用于小儿三伏贴后皮肤损害的护理观察》的期刊论文中,提到:我院近年来对三伏贴后小儿局部皮肤予紫草油进行涂抹,可减少皮肤严重损伤情况的发生,对已出现皮肤严重损伤的小儿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伏贴的历史:
三伏贴起源于清代张潞《张氏医通》的中医疗法,又称为三伏天灸。在三伏天最热的时间里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治疗,希望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中国中医科学院呼吸科主任医师边永君曾表示,《张氏医通》记载一种治疗‘冷哮病’的三伏贴,‘冷哮’简单来说就是寒性哮喘病,即是一种在冬季受寒冷刺激后引发或加重的哮喘病。”
成分及注意事项:
不少中医专家认为,三伏贴一定要结合身体具体病症选穴、治疗。三伏贴所用的药方组成基本相似,如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等性温发散药物。
根据不同成分的三伏贴适应症如下: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顽固性咳嗽、体虚易感冒者。
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腹泻、胃脘痛。
儿科疾病: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咽炎、鼻炎、久咳、厌食、遗尿、腹泻及体虚易感冒者。
妇科疾病:痛经、慢性虚寒型盆腔炎、宫寒不孕等。
骨科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增生性脊椎病、增生性关节炎。风湿、类风湿、颈肩腰腿痛、痛风、软组织损伤、腰肌劳损等。
皮肤科疾病:冻疮、冷性荨麻疹、冬季皮肤瘙痒症、雷诺氏病、鹅掌风、神经性皮炎等。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群体,有较好的防治病作用。
资料来源:红星新闻、生命时报、齐鲁网、荆楚网、环球网等
更多推荐疾病只是个假象,因为「天下本无病」注意!!揭秘十大喝水恶习,你必须知道最齐全的“穴位拍打操”,治疗百病!自己就是最好的医生!每个女人都会担心的病,有人31岁因它去世!一定要看看余易本老师从感冒说起平菇是食品中的阿司匹林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