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天气,
让小编把所有厚衣服都挂在身上,
然而穿得像粽子还是觉得冷飕飕的……
每次在床上挣扎、纠结起床问题,
心想要是能在被窝冬眠就好!
但一想到钱包里没有毛爷爷……
可这么冷!怎么办?
灵机一动,贴几张暖宝宝不就行了?
其实每年冬天,
御寒神器暖宝宝都非常红火,
但小编想告诉小伙伴们,
暖宝宝不是所以人都适合使用的,
而且贴暖宝宝也有安全问题!
下面小编带你了解暖宝宝的原理,
以及哪些需要注意和重视的!
“暖宝宝”是怎么送温暖的?暖宝宝发热归功于内部发生了一种氧化放热反应,暖宝宝内高纯度的铁粉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释放热量。
温度一般在50—60℃之间,发热时间根据产品品牌不同而不同,一般在10-12小时之间。
从“送温暖”变成“送烫伤”暖宝宝造成的烫伤为低温烫伤,也可称为低温烧伤或低热烧伤,是指机体长时间接触温度50℃的热源,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一般来讲:
49℃的热源持续3分钟便可致表皮损害,超过9分钟表皮就会坏死;
接触44℃的热源6小时,可致皮肤不可逆损伤;
温度处于44-50℃之间,皮肤受伤程度与接触时间成正比。
暖宝宝产生50-60℃的温度,长时间与某处皮肤接触如同“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会造成低温烫伤。
伤者后知后觉,治疗延迟低温烫伤的创面早期主要变现为皮肤上出现水泡。由于水泡不会被视为严重创伤,只有少部分低温烫伤患者在伤后1天内就诊,大多数人采取自行处理的方式,在伤后一星期左右出现创面不愈或感染时,方才就诊,入院时创面感染的患者约占到70%。
实际上,看似只有几个水泡,损伤可能已经发展到皮下组织,甚至肌肉、神经、血管。所以,一旦出现疑似低温烫伤的症状,及早就医。
怎样才能只要温暖不要伤害?暖宝宝导致的低温烫伤并非不可避免,使用时应该做到以下5点:
1.购买时,要注意看清楚外包装是否齐备生产日期、厂名厂址、联系方式、执行标准、有效期限等相关信息;
2.拿出往年的囤货,需要看是否在有效期内;
3.取暖时避免暖宝宝直接接触皮肤,并且避免暖宝宝长时间接触相同部位;
4.睡觉前,务必取掉暖宝宝;
5.不要在取暖器前及电热毯上使用暖宝宝。
哪些人群需要格外注意?以下5类人群,使用暖宝宝时要格外小心:
1婴幼儿婴幼儿抵抗寒冷的能力比较差,更需要取暖物品,并且他们的表达能力欠佳,如果家长未能细心照顾,很容易导致低温烫伤。
2儿童儿童虽然具有表达能力,但是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往往忘记自己取下暖宝宝,需要在家长监督下使用。
3老年人老年人因年龄原因皮肤感受迟钝,对温度刺激反应不灵敏,在低温持续作用下易被烧伤。
4皮肤感觉功能暂时或永久减退的人群麻醉术后患者、瘫痪、局部皮肤感觉功能减退的患者,应该避免使用暖宝宝,如果使用,需要旁人精心照顾,避免低温烫伤。
5创面难愈合人群糖尿病人群、部分皮肤病患者在烫伤后容易出现创面不愈合的情况,并形成慢性溃疡,使用暖宝宝前需咨询医护人员。
温馨提醒通过暖宝宝产生的热量取暖,人体自身的产热功能将降低,长期使用暖宝宝将会降低人体自身的热平衡调节能力,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下降等不良后果,因此应该减少对暖宝宝之类取暖神器的依赖。
面对冬季的寒冷,我们可以多活动让身体自己产热暖和起来,同时添加衣物注意保暖,并把秋衣塞进秋裤里,把秋裤塞进袜子里等。
(来源:春雨健康科普)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原来暖宝宝使用不当会使皮肤低温烧伤!
虽然暖宝宝能使身体暖和一点,
还是不要太过依赖较好,
出现烧伤现状要重视且及时就医!
小伙伴们,知道了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