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腹泻,一贴就能好”
你要问原因,家长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知道自己小时候就是这么治病的。可但凡仔细想一想,如果肚脐真的能吸收到肚脐贴上的药物,那我们需要吃药吗?直接把药涂到肚脐眼上不就好了。事实上,肚脐贴上的药物不仅难以被肚脐眼表皮结构吸收,还带有致敏成分。治不治得好病难说,但是却很容易造成宝宝皮肤过敏。“贴了肚脐贴,宝宝的病真的好了”
所谓“肚脐贴治病”,存在着大大的偶然性。包含着三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家长心理的自我安慰作用,另一种可能是疾病本身的自限性,时间一长身体便会自动治愈。还有一种可能是有的肚脐贴会发热,误打误撞治好了病,但这并不能说明肚脐贴里的成分有治病的功效。“天气寒凉,暖宝宝可以给宝宝御寒”
这是许多父母会忽视的一点,暖宝宝中含有一些化学成分,温度最高可达到60度,且发热时间长,宝宝皮肤娇嫩,活动量少,时间一长可能会导致低温烫伤,出现水泡、脱皮的现象,一旦处理不好就会造成皮肤溃烂。所以,如果想给宝宝取暖,家长们还是尽量选择别的取暖方式,例如泡脚、添衣,不要因为害怕麻烦而给孩子制造安全隐患。“宝宝肚脐眼会漏风”
肚脐是封闭的,无论水还是空气都不能进入,所以,并不会出现家长口中的“受凉”情况。宝宝拉肚子不是因为肚脐眼“漏风”,而是因为内脏存在着神经反射,而抠肚脐会对内脏产生刺激。但是要注意的是,虽然肚脐眼不会“漏风”,但是它是腹壁最薄的地方,容易抠破产生外伤,伤口感染细菌会造成脓肿。当然,家长要注意,宝宝的肚脐眼也是会生病的哦。出现以下病症,需要赶紧带着孩子就医。病症1
脐疝
脐疝又被叫做肚脐外鼓,表现为肚脐部位柔软隆起或突出。在婴儿时期,宝宝两侧腹肌没有完全合拢,中线留有缺损。在宝宝哭闹或者大便时,一用力就会很容易把腹腔内物由脐部逐渐向外顶出,因此形成了脐疝。家长应对措施需要分时期:(1)1岁以前的孩子,脐疝大部分可以收缩自愈。(2)孩子1岁以后,如果脐疝并未收缩反而有扩大的趋势,则需要就医。(3)2周岁的孩子,脐疝的直径超过1.5厘米,就需要尽快安排手术了。(4)家长有发现脐疝的情况时,要立刻寻求医生帮助,由医生来判定是要及时干预还是之后手术。病症2
脐炎
这类病症一般出现在脐带脱落过程中或脱落以后。表现为:伤口不愈合,有时肚脐眼一圈红肿,凹陷部分内可以看到少量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应对措施:可以在家用3%过氧化氢溶液和75%乙醇清洗脐带根部,在局部涂抹抗菌药膏,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遵医嘱口服抗菌药物。当宝宝出现红、肿、热、痛等严重表现时,家长就需要立刻带宝宝去看医生。病症3
脐茸
脐茸(脐息肉),是指脐带残留物没有及时消退脱落形成的肿块,表现为肚脐眼处增生出樱红色、表面光滑湿润的息肉样物。病症4
脐尿管囊肿
脐尿管囊肿一般表现为肚脐眼流水、发臭,但是没有痛、痒感,爸妈们在宝宝下腹部正中线处按压能够摸到深部有肿块物。当后两者症状出现的时候,家长的应对措施就是:就医就医就医!!孩子的肚脐敏感而脆弱,粗心的家长往往忽视了这些。对待孩子,尤其是新生的婴幼儿,家长还是要付出更多的耐心,而不是寻找“偏方”企图寻找“捷径”。妈妈们的百科全书孕产育儿知识大合集让孕育不再是道难题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