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妈妈在育儿道路上都会碰到一只拦路虎——湿疹,它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皮肤问题,它引起的瘙痒让孩子抓耳挠腮、难以安睡,也让家长们百爪挠心,真希望来个齐天大圣彻底赶走湿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变身齐天大圣!
湿疹是什么?
百度百科称,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医学上也称特应性皮炎。本文中的湿疹特指婴儿湿疹,多分布于面颊、耳后、四肢和躯干,皮疹处出现干燥、泛红、渗出或增厚,文中提及的病征和治疗护理方法仅根据自己的养育经历和所见所学而得,不作为医学诊断。
根据嵚嵚小朋友的经历,湿疹最先发于面部,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是湿疹,那时还有黄疸,黄黄的小脸蛋儿上起了一小块红红的皮疹,月嫂说是过敏,于是我把一直在吃的虾给停掉了,但不见起色,或者说时大时小,后来红疹上面又长出一两颗白头粉刺,月嫂又说是热的(事实上热确实会加重湿疹反应),所以我们白天都会在凉爽些的北卧睡觉,过一会儿红疹确实消退一些,但并未彻底消除,后来我自己问人看文章才知道红疹处是湿疹,白头粉刺是新生儿痤疮。(至于请不请月嫂这个话题,我们以后另开一篇文章来说。)
下图为轻度湿疹和痤疮,严重的图片有点吓人,我就不放了。▼
新生儿痤疮,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新生儿时期皮肤出现的以丘疹和脓疱为主的皮疹。一些研究认为这是由于宝宝在胎儿时期从母体获得了过多的雄激素,促使出生后皮脂腺分泌了过多的皮脂,从而淤积在毛囊中产生痤疮。待宝宝体内激素平衡后新生儿痤疮会自愈,如果皮损不严重无需特殊处理,只要注意清洁卫生,不要挤压就行了,但如果严重的话,还医院皮肤科就诊,切莫随便用药。这里我差点掉进一个坑,在儿研所代购那儿买了夫西地酸,不过没等我用上,痤疮就消失了,万幸。
而湿疹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主要表现为皮疹处粗糙、泛红、边缘不清晰,严重的地方会破溃、渗出、增厚。嵚嵚先是面颊出现湿疹,后来耳后也出现了,而且有一天我扒开耳后的褶皱看了下,居然渗水了,我自责不已,要知道湿疹发作时会奇痒难耐,嵚嵚的睡眠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变差的,夜里经常抓耳朵揉脸,被他揉过的皮肤会立刻变红,我只能抱着哭闹不止的他走来走去。我记得有一天凌晨抱着他度过了一阵瘙痒,他的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就冲我甜甜地笑了,我既愧疚又暖心,发誓一定要好好护理,不能让宝宝再这么遭罪。
待嵚嵚口欲期来了,口水混着奶渍,浸得口周经常红红的,俗称口水疹。
再后来,嵚嵚的大腿、小腿、胳膊、手腕相继出现了一些白色的湿疹,表现为皮肤粗糙,一开始没有泛红,后来一些顽固的湿疹处也渐渐泛红。之所以顽固,一是和衣物摩擦在所难免,二是护理没脸上那么勤。所以勤加护理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容不得半天的疏忽和懈怠的。
怎么护理?赶时间的可以直接看第三章节,但为了更科学、客观、有效,我想还是了解一下湿疹是怎么来的比较好。
湿疹怎么来的?
以前很多家长甚至医生都认为食物过敏是导致湿疹的重要原因,但现在很多研究认为食物过敏可能加重湿疹,但并不是导致湿疹的最主要原因。根据一些指南和我自己的养育经历,我认为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才是导致湿疹的根本原因。
研究认为丝聚蛋白是皮肤屏障功能的重要因子,它可以拉紧角质细胞,使其排列整齐,还能降解为天然保湿因子等角质层需要的小分子物质,形成一个防护层,不仅能够减少皮肤内水分的散失,还能防止外界刺激物进入皮肤内。▼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能是由于体内缺乏一定的丝聚蛋白(先天性的);也可能是环境太干,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太快;还有可能是由于清洁不当、抓蹭皮肤,导致皮肤受损。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时,各种致病物质就能进入皮肤内部,导致炎症,引发湿疹。致病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过敏原、化学接触物等。▼
刺激物中的一部分可以导致皮肤处的局部免疫激活,再次接触该刺激物时,使得身体释放出组胺,导致过敏症状出现:皮肤肿胀、痒。还有一些刺激物可能会导致破溃处感染,脓疱、渗出、结痂都可能提示合并感染。
湿疹如何治疗和护理?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导致湿疹的原因首先是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然后是致病物质侵入。那么我们的治疗和护理首先是清除致病物质,然后是修复和维护皮肤屏障功能,如果感染则需进行抗感染治疗。
(一)
所以,治疗和护理的第一步应该是洗浴。洗浴不仅可以清洗掉皮肤表面的致病物质,还可以给肌肤补充一定的水分。
洗澡水温不宜过高,国外指南多推荐27-30℃,但我们怕着凉,还是使用的中国人习惯的37℃左右;
可使用柔软的纱布巾清洗,但动作要轻柔,不要用力揉搓;
脏的地方可使用温和的沐浴露,不要使用碱性的皂基类清洗剂;
每次洗澡的时间不宜过长,建议10分钟以内,防止泡太久引起皮肤脱水;
洗完澡要用干净柔软的浴巾将全身皮肤蘸干,不要用力擦;
洗澡的频次可根据孩子的喜好程度和洗澡后湿疹的反应来决定,如果他喜欢洗澡可以每天洗,如果他不喜欢或者发现洗澡后湿疹有加重,可以2-3天洗一次。
(二)
第二步是抗炎。对于轻度湿疹,合理使用保湿剂可以修复皮损的话,可跳过这一步。对于稍严重的反复的湿疹,就需要采用抗炎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
激素种类的选择:激素软膏根据药效可由弱到强分为7个等级。对于婴儿来说,尽量用弱效、中效激素,比如氢化可的松和曲安奈德,药店比较容易买到的是尤卓尔(丁酸氢化可的松)和艾洛松(糠酸莫米松)。如果要使用强效激素,需要儿童皮肤科医生的指导。
激素使用量:指南建议,从标准包装软管(口径为5mm)挤到食指指尖的外用药的剂量可以涂抹自己两个手掌范围的皮肤,一个指尖是从食指指尖到第一指节处的长度。个人认为小面积使用不好定量,薄薄一层涂抹至半吸收状态即可。
激素使用频次:根据湿疹的严重程度来,刚开始湿疹严重时,每日可以使用2次;随着湿疹好转,可以减为每日1次;等变成轻度湿疹时,可以每周使用2-3次,直到湿疹完全好转,即不泛红不粗糙,停用。建议使用激素软膏一次性的把湿疹治疗好再停,这样不容易复发。连续使用激素软膏最好不超过2周,如1-2周效果不明显,需要咨询儿童皮肤科医生。
很多家长谈激素色变,但事实上,如果湿疹不治好非常影响孩子的睡眠和生活质量,对孩子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且激素如果使用恰当,副作用非常小,同时对湿疹治疗非常有效。当然,也有一些家长,不管什么药,能对湿疹有效果的就用,事实上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要么不用,用就得知道它的具体成分、含量及不良反应,要知道网上一些湿疹膏打着无激素的幌子,实际掺着大量强效激素。不要偏听偏信,从正规渠道购买合适的激素合理使用才是正道。
湿疹膏的众多坑和如何选择可参裴洪岗医生的文章:那些琳琅满目的湿疹
(三)
第三步是保湿。保湿剂可以增加角质层的含水量,修复皮肤的屏障功能,还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层,防止外界刺激物进入皮肤。
洗完澡后要在五分钟内全身抹上保湿剂,防止皮肤表面水分蒸发。
保湿剂的选择就仁者见仁了,最好是不含香精,防腐剂、添加剂少,软膏或乳霜剂型。推荐使用大品牌,丝塔芙和艾维诺我都用过,保湿效果好,没有香味,使用感也不错。
一些指南推荐保湿剂要大量使用,但有些人可能理解错误,涂抹到厚厚一层连肤色都看不出来了,个人觉得没必要,一是吸收不了,二是孩子动来动去一下子就蹭没了,薄薄一层涂抹至半吸收状态,看上去盈润Q弹即可。
一天至少使用2次,湿疹处则要勤抹,感觉干燥了就涂,保持皮肤水润的状态。我是每次喂奶的时候涂一次,算下来24小时涂6次。
对于嘴周的口水疹,由于怕孩子误食,我使用的是兰思诺的乳头膏,很油润且安全,效果也贼好,涂抹两次基本就不红了,给它疯狂打call。
(四)
如果发现疑似合并感染,即渗出、脓包、流脓、结痂等现象,建议去儿童皮肤科就诊。如医生诊断出明确细菌感染,可外用抗生素软膏;有时渗出并不代表感染,推荐湿敷,清洗干净后涂激素,然后用温水浸湿纱布覆在创面上,再用干布包上,直至无渗出。
当时医生给我开了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让我严重的时候用(个人还是建议不要自行用药),至今嵚嵚最严重的是渗出,但也没等我湿敷就不渗出了,所以我们最严重时也就抹的尤卓尔,两天就好了,但由于他自己抓蹭、流口水、以及环境和一些不明因素,湿疹会反复,但都不太严重,他五个月以后就没用过激素了,日常保湿就能做到白嫩光滑,人称小白兔。
(五)
湿疹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瘙痒,夜里尤其突出。如果宝宝总是抓挠自己,夜里睡不安稳、易醒,表明宝宝很痒,可以给孩子口服抗组胺药物,直接减少组胺导致的瘙痒。
推荐使用更安全的第或第三代抗组胺药,比如西替利嗪滴剂或者氯雷他定糖浆。6个月以下最好不使用抗组胺药物,6个月以上可用西替利嗪,2岁以上可用氯雷他定。
(六)
一些Tips:
环境对于湿疹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太干、温度太高容易使得皮肤水分散失过快,太湿容易滋生霉菌。所以北方的供暖季一定要开加湿器,最好保持湿度在50%-60%,加湿器要用过滤后的纯净水,每天换水,保持机器干净无霉菌。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可通过空调和暖气调节,也可随时增减衣物,摸着孩子后背温热即可。
孩子衣物最好是纯棉、A类纺织品,柔软、透气,尽可能减少皮肤与衣物的摩擦。
经常给孩子修剪、磨指甲,防止孩子尖利的指甲抓伤自己,抓挠严重的可以在夜里戴上手套。
总结
日常:洗浴+保湿剂+温湿度衣物合适
轻度湿疹:患处勤抹保湿剂
中度-重度湿疹:患处加抹激素软膏
感染:患处加抹抗生素软膏
瘙痒:口服抗组胺药物
(情况III、IV、V须由儿童皮肤科医生诊断后实施)
~~~
循证
通俗
用心
~~~~~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