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刷手机看到有人在问:“孩子就算饿死也不吃韭菜馅的饺子,怎么办?”
我又忍不住想要吐槽了。
不明白这位妈妈为啥非要让孩子吃韭菜馅的饺子,而且还和孩子上升到讨论“是不是饿死也不吃韭菜馅饺子”的程度。
点进来一看,这条问题已经有了数百个回答。
很多网友的回答非常精彩。??
其实事情可以这样解决:
“妈妈,我不要吃韭菜馅的饺子。”
“好的,那我们吃白菜馅的。”
皆大欢喜,happyendding!
这不就可以了吗?
PartOne
孩子实在不喜欢吃韭菜馅的饺子,对家长来讲,真的是一件难以忍受且必须要改正的事吗?
难道韭菜馅饺子有什么无可比拟的营养价值?
是吃了它可以瞬间长到一米八?
还是智商能秒变爱因斯坦?
都不是。
只不过是大人觉得,我辛辛苦苦包了韭菜馅饺子,你一句不喜欢就不吃了?
孩子的拒绝,让父母感受到了深深的挫败感。
有的父母,不仅会强迫孩子吃,还会到处给孩子贴“挑食”的标签。
强迫孩子吃不喜欢的食物,是在丢掉对孩子的尊重,更是在宣誓家长的威严。
说白了,不过是大人无处安放的掌控欲。
人的口味是很复杂的,世上有这么多种食物,多少会遇到自己不喜欢的。
允许孩子选择自己想吃的食物,给他们充分的选择权,现在物资丰富的时代,一时半会儿不吃一两种食物,多大事儿?
如果题主问的是「孩子不吃所有的蔬菜怎办」,那么我们就一定需要医生和营养师来回答了。
可是,只是韭菜馅饺子而已,只是一种蔬菜,一种饺子而已。
在我泱泱中华,同等营养价值的可替代的菜品,简直多到数不过来。
如果这就被定义为挑食,那么我所认识的所有人,就没有不挑食的。
再能吃、会吃的人,也总有那么一些自己不愿碰的食物,区别只是接受范围大小罢了。
大人也有很多不吃榴莲苦瓜辣椒、甚至葱姜蒜……甚至小编自己就不爱吃羊肉饺子。
特别是香菜,最能引起共鸣,据说在不爱吃香菜的人嘴里,味道就像嚼臭虫。
平时只有大人说孩子“挑食”,大人自己就不会“挑食”。
毕竟,大人在买菜的时候,几乎都不会买自己不喜欢吃的。
希望每家的餐桌上,每一个人的偏爱和厌恶都能尽量得到尊重。
PartTwo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孩子赌气绝食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背后的答案让人心疼:我想表达我的抗议,但是我不能伤害别人,只能选择伤害自己。
就算饿死也不吃的背后,是孩子希望父母看到自己的需求,希望从父母身上得到尊重和理解。
绝食,不过是孩子为了引起家长的重视,而能使用的,最无奈的手段。
面对孩子的威胁,如果坐视不管,或者依然步步紧逼,只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毫不在乎。
越是剑跋扈张的时候,越是需要家长的智慧的时候。
作为父母,应该先平静下来,调整好双方的情绪,了解孩子的诉求。
武志红老师曾说过:“生命最根本的需求,是渴望被看见。”
一个有温度的家庭,父母不是绝对的权威,蹲下来,和孩子平等地沟通,才更容易触碰到他的内心。
《我们长大了》一书中说:“教育小孩时,不要因为动机的合法性,就忽略途径的正确性。”
无论是成人和孩子,都是渴望平等和自由的。
任何一段关系都需要用心经营,用心倾听,更何况是在成长中的孩子呢?
养育从来都不是专制,家长也从来不是权威。
当年那个把勺子递到嘴边就往里吞的婴儿,已经成长为有更多的想法,有更多的见解的年轻人。
家长要做的,是给孩子更多的支持,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倾听,适当地放手。
PartThree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松紧带原则」。
孩子刚刚出生,小的时候,一定要紧,不能轻易让他去做决定。随着年龄慢慢增加,要逐步放松,让他有选择权,自主权,直到完全独立。
而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原则,在很多家庭是反过来的。
小的时候,总说孩子小不懂事,让他为所欲为,慢慢长大,管不住了。
成人之后,职业婚姻生孩子都是他自己的事情。父母偏偏不肯放手,各种参与干涉捣乱,不懂边界,弄得两辈人生活鸡飞狗跳。
小小的韭菜饺子,背后其实是父母跟孩子学会让渡自主权的问题。
养育这件事,是一场路漫漫的修行,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更需要得到成长的,是家长的自我成长。
一顿饭可以抚慰孩子的心,亦可以伤透孩子的心。
当你真正看到孩子的时候,才是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
点个在看,愿大家每顿饭,都能愉快的进餐。
—END—
如需入群
活动咨询
请添加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