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家庭育儿堂"订阅↑教育养育深度干货即刻拥有
早教好歌曲快和宝宝一起听吧
点左边的绿色按钮才可以听喔~
现代社会,草莓状血管瘤越来越多,有流行病学报告显示:已经高达12%的新生儿会发生草莓状血管瘤,但是原因并不清楚。
各种网络咨询中,血管瘤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甚至比咨询婴儿湿疹的还要多。
很多妈妈焦虑,血管瘤是什么?会不会影响生长发育?如何治疗?与鲜红斑痣有什么区别呢?
今天小堂邀请皮肤科医生袁姗来讲讲血管瘤和鲜红斑痣的专业知识。
什么是草莓状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的病因尚不清楚,女性多见,有些出生后即出现,也有可能延迟至2岁发生,好发于面部。
常见的血管瘤,表现为一个小红点或斑,之后有一个快速增长期,一般在生后3个月内达到最终面积的80%,然后进入缓慢增长期,最终在2~9年后逐渐消退。
有一个巧合的比例,50%血管瘤在5岁左右消失,70%在7岁左右,而90%在9岁左右消失。
消退后不是所有的皮肤都能恢复正常,个别会遗留一些白色、褐色、黄色的或软或质韧的皮肤改变。
草莓状血管瘤的治疗大多数草莓状血管瘤不用治疗,除了遇到高风险和中风险血管瘤的个别情况。
高风险的血管瘤
长在面中部、较大面积(超过5cm)、厚达真皮层、长在眼口鼻周、早期有白色色素减退等。
中风险的血管瘤
面部两侧、头皮、手足部位、皱褶部位(颈、会阴、腋下)等。
高风险和中风险的血管瘤有毁容、溃疡、形成永久性瘢痕以及一些器官功能受累等情况,需要积极治疗。
治疗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来判断,从而决定治疗方案。生后3个月内是治疗黄金期,越早越好,有口服、外用、注射以及激光、手术等各种方案。
注意:
即使不须治疗的低风险血管瘤,也应每月一次定期复诊到6月龄,有变化要及时随诊。
在护理上,注意避免血管瘤破溃,遵照医嘱及时复诊,并注意做好孩子的心理安抚。
鲜红斑痣和血管瘤的区别鲜红斑痣是一种和血管瘤不同的血管畸形,也属于非常常见的胎记,累及的是微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血管瘤和鲜红斑痣的病因并不清楚,因此是否与遗传、母体健康状况以及环境因素相关,都不肯定。
不同于草莓状血管瘤,鲜红斑痣多在出生时就出现,表现为一个或者数个淡红色斑片,边缘不规则,压之会褪色。如果孩子哭闹用力的话,鲜红斑痣的颜色会加深。
鲜红斑痣一般没有任何症状,以头面、颈部为多见部位,发生在颈后的国内称为鹤吻痕,在国外有个美好的名字——天使之吻。
大部分鲜红斑痣既没有快速增长期,也不能自行消退,唯一的例外,额正中部位的鲜红斑痣大多会自行消退。
鲜红斑痣的治疗颈后部位的鲜红斑痣多保持原样,而且对形象影响不大,因此不建议积极治疗,额中部的等待其自然消退,而针对偏侧头面部的则建议积极治疗。
发生在偏侧头面部的、单侧很少过中线的鲜红斑痣,在成人后(多30岁后)会有颜色变暗红色、皮损增厚,以及出现血管性的丘疹和结节等表现,不仅对容貌产生很大影响,也容易破溃出血,增加感染风险。
目前首选激光治疗,激光中脉冲染料激光为首选机器。
激光治疗有些有效,有些无效,有效的患者也需要多次治疗,全部清除率低,并在停止治疗后部分有复发倾向。
目前有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光动力方法。
光动力方法能显著提高有效率,减少治疗次数,已经在临床开始应用,可以用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
注意
鲜红斑痣护理主要是心理安抚,家长需要有思想准备,不是所有的治疗效果都满意,目前的手段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别走开,下滑,小堂有话对你说喔
家庭育儿堂特邀皮肤科医生袁姗独家撰稿。
袁姗,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医院皮肤科主任,擅长各种皮肤病、皮肤美容问题、毛发和指甲等的诊治。
为宝宝记录首童谣,和宝宝一起认知世界、养成好习惯:
《袋鼠》袋鼠妈妈真伟大,身上口袋装娃娃,不管危险和艰难,娃娃从来不放下。
别随便给娃贴上“多动症”标签,培养专注力从“温柔地回视宝宝”开始
用心实用干货戳鼓励一下小堂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